全省各地农民工法律宣传如火如荼(资料图)
全省各地农民工法律宣传如火如荼(资料图)
全省各地农民工法律宣传如火如荼(资料图)
全省各地农民工法律宣传如火如荼(资料图)
全省各地农民工法律宣传如火如荼(资料图)
全省各地农民工法律宣传如火如荼(资料图)
2022年,省司法厅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责任,主动作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为全省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据统计,全省共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3455件,提供农民工法律援助咨询4.5万余人次,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近3963.86万元,为全省农民工法律权益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较好发挥了党和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
源头预防 多措宣传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新颖灵活的法律宣传活动,引导农民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寻求法律援助等方式依法合理维权。落实普法责任,在推动相关部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同时,针对自身服务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2022年3月份,省司法厅在太原南站候车大厅开展“宣传贯彻法律援助法”活动;5月份,在民法典颁布两周年之际,省司法厅、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省法律援助中心等单位部门,联合在太原南站候车大厅开展了“民法典乘车入心”系列活动。通过悬挂条幅、发放宣传资料、法律咨询、投屏等方式积极营造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法治氛围,不断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对用工单位的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以工程建设领域、劳动密集行业和校外培训机构为重点,从源头上避免侵犯农民工权益现象的发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良好用工环境。3月份,太原市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太原市劳动保障监察综合行政执法队,前往万柏林保利天悦工地,开展法律援助法与《山西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办法》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了法律援助法主题宣传月活动暨“三晋法援基层行”专题采访宣传活动,7月份,“三晋法援基层行”宣传报道活动邀请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联合组成的“三晋法援基层行”媒体采访团,深入基层与人社等有关部门召开工作座谈会,采访相关人员和受援对象,为广泛宣传法律援助保护农民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构建服务网络 畅通维权渠道
为方便广大群众咨询和申请法律援助,全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主导,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为补充,农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为辅助的五级维权网络,设置“绿色通道”,为农民工提供就近法律服务。充分发挥“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和山西法律服务网网络平台作用,为群众提供“指尖上”的法律服务。其中,服务热线提供“7×24小时”全年无休服务,社会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咨询法律问题,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完善便民举措 提升服务质效
为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护民、惠民、便民、利民的职能作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省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多措并举,积极为困难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不断满足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对农民工申请追索劳动报酬、申请工伤赔偿的法律援助申请一律免于审查经济困难条件。完善“一次性告知”等各项工作机制,畅通“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努力做到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指派。对于因工伤或身体残疾、远在外地的农民工,提供上门受理和邮寄、网上申请等快速便捷服务,保障其能就地、就近、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情况紧急、即将超过仲裁或诉讼时效的,实行先行受理、事后补办手续的容缺办理机制。为老弱病残等出行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提供“一站式”法律援助,将法律援助便民、利民的服务职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努力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创新服务机制。省法律援助中心积极与各地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及异地协作机制,共同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并在原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劳动仲裁、信访等部门加强合作,为农民工兄弟搭建便利平台,及时受理、及时办理,切实做好农民工工资拖欠纠纷案件的援助工作。落实中国法网农民工问题转接转办工作,2022年办理转办案件282件。太原市尖草坪区司法局牵头与区法院、区人社局建立了农民工维权机制,设立法律援助中心驻劳动监察大队工作站,创新服务方式,人民法院法官、法律援助中心律师靠前一步,定期前往工地现场受理农民工维权案件,现场立案并免予收取诉讼等其他费用,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为农民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维权途径,助力农民工讨薪有门、维权有路、权益得保,受到人社部门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发挥调解优势 践行“枫桥经验”
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灵活、便捷、高效的作用,全省各人民调解组织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积极作为,用心用情守护农民工。一是强化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以构建纵向覆盖县、乡、村,横向覆盖各领域、各行业和社会治理各个方面的立体式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为基础,打造高素质的人民调解队伍。目前,全省调委会23460个,村(居)调委会21390个、乡镇(街道)调委会1281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60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702个,全省人民调解总数已达75576人,为调解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扩大人民调解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式广泛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宣传,营造“化解矛盾纠纷首选人民调解”的浓厚氛围,提升人民调解的社会知晓率和影响力。三是加大人民调解信息化应用。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工作理念,全面提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关于“智慧调解”等信息化平台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四是深入开展“调解护稳定、喜迎二十大”专项行动。将“调解七进”扩大为“调解进基层”,与“调解护稳定、喜迎二十大”专项行动相结合,继续巩固并深化人民调解进村居网格、物业、企业、市场、法庭、派出所、信访大厅等基层一线工作成效,确保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截至目前,全省化解农民工纠纷967件,其中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503件,最大限度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专项活动 帮解“薪”愁
全省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始终将农民工作为法律援助服务的重点群体,致力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深化民生实事。2022年“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省司法厅组建了4000余人的专业法律服务队伍,实现全省县、乡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值班全覆盖,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特殊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受到广泛好评。打造法援品牌。持续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活动,开展“法援乡村惠民生”活动,做好农民工治欠保支工作;联合省残联开展“情暖三晋、关爱残疾人”专项活动,将残疾人劳动保障纳入法律援助服务范围,实行简化程序;联合省人社厅等六部门开展“法援惠民生、关爱妇女、未成年人”品牌建设活动,汇聚工作合力,保障妇女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专项活动,聚焦4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18项具体工作举措,更好满足乡村人民群众多层次、多类型的法律服务需求。临汾市深入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为用工企业困难职工提供优质法律援助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推出“零等待”优先服务、“零距离”主动服务、“零收费”无偿服务、“零缝隙”窗口服务“四零”法律援助服务举措,增强为用工企业农民工和困难员工法律援助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服务实效。
省司法厅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强化经费保障,提升服务水平,加强部门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当好“护薪人”,为守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献上一份司法行政温暖。
本报记者黄伯君 通讯员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