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万荣县开启先行先试山西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试点县和示范县的建设任务,通过大力整合县乡医疗资源,构建了县乡一体、以乡带村、上下联动、信息互通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功打造出“万荣经验”。国务院予以通报表扬,《人民日报》进行聚焦报道。2022年9月28日,医疗集团董永凯院长受邀在国家卫健委“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对万荣医改建设进行介绍,充分展示了改革成果、极大提振了改革士气。近几年来,他们成为国家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单位之一、中国——世卫组织项目“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试点单位之一,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不俗成绩,守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
多举措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自从成为承担中国——世卫组织试点项目的全国6家试点单位之一,这三年来,我们扎实推进出入院管理中心、慢阻肺干预、家庭医生签约、‘五小’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医保按人头打包付费、5G+医疗健康等7项工作,卫生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高,群众就医便捷性获得感不断增强。”董永凯说。
该县以出入院管理中心为纽带,发挥上联下达作用,规范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采取“一站式、两集中、三优化”的方式为病人服务。一站式,即打造转诊、慢病、医保、结算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两集中,即将空间整合功能集中、医疗资源整合集中。三优化,即床位资源一体化、双向转诊信息化、住院服务品质化。创新开通电子入院证,病人持身份证可一站式办理入院,住院期间安排1次回访,出院后14天内至少进行2次电话回访,慢病患者纳入医疗集团慢病管理系统,由家医签约团队进行追踪随访。患者诊疗信息可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共享,为患者提供全过程医疗服务。
开展慢阻肺筛查,强化诊治随访,持续跟踪问效,切实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万荣县卫体局积极协调对接中日友好医院,争取加入“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通过国家级专家培训指导,提高慢阻肺的筛查、治疗、管理质量。对前期筛查出的全县60余名确诊慢阻肺患者建立档案,开始定期随访。
推进医保总额打包付费管理,以总额预算为前提,协同推进配套措施,围绕重点难点深入谈判,充分发挥医保杠杆撬动作用。按照“总额预算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原则,在扣除市级统筹留出的调剂金和风险金后,其余87%的医保资金全部打包给县医疗集团,协同推进待遇保障、DRG付费、药品集采等配套措施。
做实“五小”全民健康举措。通过健康小屋、健康小院(校园)、健康小喇叭(小微圈)、健康小讲堂、健康小分队“五小”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让广大群众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护佑生命健康。特别是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之前,精心编排了讲述情景剧《我们的幸福生活》,参加了运城市卫健委组织的庆祝医师节颁奖晚会,受到一致好评。
“5G+智慧医疗”提升医疗水平
万荣县医疗集团作为全省5G+智慧医疗试点县,在5G技术应用方面已实现远程会诊,已与山大二院建立了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心电业务,同时远程会诊与省外对接北京301、协和、积水潭等三级医院;远程影像通过影像云系统实现影像远程会诊。在2022年就实现远程教育110次,远程会诊246次,远程影像2790次,远程心电6439次。集团内已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全覆盖。
儿科新生儿监护室、重症监护室5G远程探视系统已完成部署并投入使用;县医院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系统已部署完成,并实现一辆救护车院前急救设备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实现了病人上车救治信息实时传输;县医院5G远程手术示教系统已部署完成,可以实现院内手术示教,根据省级平台建设进度接入省平台,实现远程手术示教及手术指导。
疫情实现平稳转段渡峰
董永凯着重介绍,自2022年12月7日全面科学管控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疫情高峰过境万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万荣医疗集团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作用,采取物资储备、预防为先、分类救治等多项措施,实现了平稳转段渡峰。
全面发挥分级诊疗,在县一级实行专家热线24小时轮班制。将县级公立医院科室主任及副高以上职称专家的联系方式向社会公布,实行轮班制,24小时接听群众咨询电话。推行“线上”把脉开方、“线下”代煎中药的医疗服务,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在乡村一级,实行家庭医生零距离服务。发挥家庭医生团队作用,做好65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分级分色管理,同时由家庭医生做好跟踪随访,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变化,必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采取分类管理配备资源,对有基础性疾病的慢性病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导至乡镇卫生院进行检查治疗,必要时向上级医院转诊;对健康人群感染后,通过家庭医生或者村医,指导其居家治疗。自去年12月7日至今,全县农村卫生室共接诊4.4万人次,乡镇卫生院共接诊2.6万人,县级医院共接诊1.8万人次。通过县、乡、村三级分级分类救治,确保全县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高质量完成。
本报记者王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