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万卷尊北魏,平生只为拜云冈。北魏鲜卑族在距今1000多年前,就在狭小的石窟内修建出了一尊又一尊高大挺拔的佛像,远远望去,你能从它喜悦的笑容上感受到安详与平和。但只有进入石窟,才能看见它的威严与庄重,体会云冈石窟独特的气魄。
云冈石窟就像穿越时光的文明使者一样,历经风雨洗礼依然挺立,生机勃勃,闪耀出耀眼的光芒。这背后既有古人的防火智慧,也有今人的措施技术。
昙曜大师在开凿露天大佛的时候就想到了要尽力避免火灾对云冈石窟的伤害,所以,他选择在武周山凿石开山雕塑佛像,在窟龛内绘制壁画,并利用山体石质坚硬而草木难生的特性,避免火灾隐患。虽然历史上露天大佛和云冈石窟经历了3次因战乱引发的火灾破坏,但石窟的主体均被保存了下来。
北魏时期,人们已经十分重视消防了。他们用神兽、藻井、莲花纹等,提醒人们注意防火,这些古人的智慧都被能工巧匠刻在了石窟中。
有海中怪兽之称的鸱尾,又被称为吞脊兽。《唐会要》》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屋以厌火祥。”来到云冈石窟的第9窟,就可以看到,前室北壁拱门是一座庑殿式窟门,其上方为中国式门楼雕刻,该门楼屋脊上鸱尾非常醒目。“鸱尾”是一种交“蚩尾”的神兽,被赋予“水之精,能辟火灾”的意义。因此,在大型建筑上安放鸱尾是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藻井,常见于汉族宫殿,是坛庙建筑中的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防火成为头等大事。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这些就足可以说明古人对防火的重视度了。而在云冈石窟的7、8、9、10洞窟,窟顶都有平棊藻井的雕刻,就像一个倒扣的漏斗,整体是一个“井”字形雕刻,“井”心雕莲花。藻井和鸱尾一样,也寄托着古人防火的美好意愿。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二十八星宿,其中井宿主水。在洞窟最高处做井,再绘上莲花、水藻等植物,都是希望能压伏火魔。
除此之外,整个云冈石窟中还有非常多的莲花纹饰。莲花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它之所以能成为装饰纹样的主流,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莲花纹秀丽的纹样和当时中国佛教的迅速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佛教认为,莲花是“西方弥陀净土”的象征,又是纯洁的代表,同时莲花出现在窟顶的平棊藻井与龛楣等处,还有防火之意,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古人的防火意识,也充分展示了古人的防火智慧。
时过境迁,如今的防火设施和手段已经远远不是古人可比拟的了。景区除了设立微型消防站,建有消防蓄水池,室外消防井,建立日常巡逻机制和安装24小时无死角监控系统之外,先进的技防手段覆盖景区的各个角落。
专门负责景区消防安全的大同市消防救援支队云冈大队在景区消防指挥中心设置了消防电子地图,所有区域的用电线路情况、建筑构造、消防布局在图上一目了然。同时,大队还建立了覆盖全景区的火灾联动报警系统,500个火灾探测器分布景区各处,犹如派出所岗哨,一旦发生火灾,可实现迅速报警和及时处置。
此外,景区全部采用了低压供电,食堂用气也改造成为了使用白油作为燃料,在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杜绝了可能的隐患。
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