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劳动者起诉阳泉某设备有限公司索要劳动报酬,经诉前调解妥善化解后,特赠送锦旗感谢调解人员的辛勤付出。5名退休工人起诉阳泉市某有限责任公司索要退休前垫付的养老、医疗保险案,调解员多次与被告单位沟通协调,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案结事了,真正实现司法护“薪”,这是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全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阳泉中院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不断延伸纠纷化解多元脉络,打通群众“零成本”解纷路径,为推进阳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日,记者跟随全省“化解矛盾纠纷、助力转型发展”专项行动调研采访团,走访了阳泉市多家法院,实地了解了法院是如何汇聚多方力量创新工作模式,如何因地制宜将诉源治理机制持续引深,以及如何形成合力推动类案有效化解的实际做法。
汇聚力量
构建解纷联动机制
群众有诉求,政府有回应。“劳动争议由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多部门多元化解,原先重程序性化解转变为重实质性化解,就是我们构建立体解纷的最好实践。”阳泉中院立案庭庭长贾志强说。
近年来,阳泉中院与市司法局、人社局、妇联、人行阳泉中心支行等单位先后联合制定了劳动争议纠纷、家事纠纷、涉保险纠纷、知识产权纠纷、金融消费纠纷等诉调对接机制;今年5月24日,阳泉中院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中小企业领域矛盾纠纷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合作协议》;两级法院按照市平台建设指导组印发《关于基层矛盾纠纷数据汇聚山西多元解纷平台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及时、认真、全面、准确地完成了平台对接和数据汇聚工作。
阳泉中院创新工作模式,搭建解纷平台,依托最高院“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和山西多元解纷平台,组织全市法院加强与司法、工会、妇联等8家单位对接,推动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法院+”线上多元解纷衔接机制。目前,已邀请29家市、县(区)单位和调解组织入驻平台。今年累计委派调解案件363件,多方线上联动化解矛盾纠纷和服务人民群众的强大效能日益凸显。同时,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组织全市法院调解速裁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特邀调解员,市、县(区)两级“总对总”及“山西多元解纷平合”应用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在线调解系列培训1200余人次,不断提高调解工作水平。
因地制宜
着力加强诉源治理
“抓前端、治未病,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让群众少打官司。”这是阳泉中院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追求的目标。
矿区法院所辖城郊接合、矿居交融,人口密度大、工矿企业多。多年来,因企业改制衍生出许多复杂的矛盾纠纷,导致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明显增长。
矿区法院创新“互联网+社区”诉源治理模式,在全区6个街道及华阳集团总部全部实现“法官工作站”定点挂牌,每周轮值定点为企业、社区群众调解化解纠纷。7月中旬,水滩市场发生一起因为违章建设彩钢板房引起的相邻纠纷,双方矛盾非常尖锐,网格员请求法官协助调解。网格员“吹哨”后,矿区法院贵石沟法庭庭长高永山当天到现场,经过一上午调解,当事人终于同意拆除违建,一场纠纷妥善化解。
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属于法院系统的多元解纷品牌,阳泉以“一院一品牌”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基层法院在能动调解、诉调对接、访调对接上“百花齐放”。
城区法院采用“法院+社区”双线并进模式,依托人民调解合理配置调解资源,在“一镇六办”分别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包片、两名员额法官包点,涌现出一批特色调解品牌,如新华东街社区的“四稳三急”化解法、南庄路社区的“三就地”调解法、晋东社区的“五个一”运行机制、德胜街社区的“四近一进法”。
郊区法院着力打造“无讼乡村”,以支部为单位,以包乡镇的方式,坚持依靠地方、深入调研、联系群众原则,建立了6个法官联系点,每名党员包联1至2个村。
盂县法院启动“移动调解室”,以“三个一”(一人一车一面旗)为形式,在西烟、东梁、梁家寨等乡镇开展移动调解工作,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到人民群众家门口,有效解决了群众的难题。
形成合力
积极推动类案化解
以频发多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降低万人成讼率为目标,阳泉两级法院对婚姻家庭、劳动争议、金融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等重点领域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
平定县法院在党委政法委的领导下,探索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五色”分级预警处置机制,已在全省推广运行。城区法院创新“法院+银行”“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开展金融纠纷集中调解、先行调解。今年以来,累计调解金融类纠纷73件,调解成功率62%,平均调解天数7天。盂县法院建立诉前调解前置,速裁快审跟进的“过筛法+调解N次方”诉讼新模式,速裁庭对于机动车交通事故类案件实行鉴定、立案、裁决“一庭通办”。
阳泉两级法院矛调工作已深深扎根基层沃土,不断汲取养分,开枝散叶,也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平安之花。
本报记者杨锐 关振瑛 孔维佳 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