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综合

王珪——做事依循法规走正道

  据《旧唐书》记载,王珪(570年-639年),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名相,南梁尚书令王增辩之孙。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王珪入召秘书内省,被授为太常治礼郎。因受其叔父王颇牵连,逃遁终南山十余年。唐朝建立后,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为隐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因杨文干事件被流放嶲州。贞观元年,王珪被唐太宗李世民征召回朝,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礼部尚书、魏王老师,封永宁郡公。贞观十三年(639年)病逝,追赠吏部尚书,谥号懿。
  王珪一生性格清高典雅,志向深远,不重名利,少嗜好和欲望,能够安于贫浅,做事依循法规走正道,交友不随便苟且。王珪在唐朝任职期间,尽心竭力,诚意进谏,深受唐太宗之信任。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贞观元年,唐太宗曾经对侍臣们说:“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嘉谋,致天下于太平耳。”王珪回答道:“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故古者圣主,必有诤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納刍荛,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对于王珪这种愿意为朝廷倾尽其意见和谏议的态度,唐太宗予以高度赞赏。随后,唐太宗即下旨,命令从今以后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官员入阁,一定要派遣谏官相随。王珪经常以诚相见,在很多事情上诤言进谏,送上正确的意见,这使唐太宗对他的眷顾越来越多。
  委婉进言,谏出美人。庐江王李瑗谋反被杀后,其姬妾被籍没入宫。有一天,唐太宗与王珪闲聊,时有美人侍侧。唐太宗指着一个美人对王珪说:“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王珪为人正直,一听这话,立即避席说道:“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唐太宗反问道:“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这时,王珪便给李世民讲了齐桓公的故事。答道:“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齐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为知恶而不去也。”唐太宗听了王珪的一番话,幡然醒悟,随即命将这个美人放出宫去。
  无私直言,臣不负君。太常少卿祖孝孙奉命教授宫人音乐,因不称唐太宗心意,受到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听说后,即向唐太宗谏道:“祖孝孙解音律,非不用心,但恐陛下顾问不得其人,以惑陛下视听。且孝孙雅士,陛下忽为教女乐而怪之,臣恐天下怪愕。”唐太宗听了大怒道:“卿皆我之腹心,当进忠献直,何乃附下罔上,反为孝孙言也!”温彦博见状急忙谢罪。王珪独不拜谢,仍道:“臣本事前宫,罪已当死。陛下矜恕性命,不以不肖,置之枢近,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是为私?不意陛下忽以疑事诮臣,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唐太宗听了默然而罢。翌日,唐太宗对房玄龄说:“自古帝王,能纳谏者固难矣。昔周武王尚不用伯夷、叔齐。宣王贤主,杜伯犹以无罪见杀。吾夙夜庶几前圣,恨不能仰及古人。昨责彦博、王珪,朕甚悔之。公等勿以此而不进直言也。”可见,唐太宗对王珪无私直言进谏的行为是非常认可和称赞的。山西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会

  《山西法治报》社宣
梁贡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8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6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4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9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