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围山自古桦柏成林,尤以秋色优美的红叶最为著名,居晋阳古八景之首。西倚崛围山、东伴汾河水的太原市尖草坪区人民法院不断发挥地理优势,整合各方力量,创新完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传递以和为贵、携和各方的传统文化理念。成立“崛围和音诉源治理工作站”近半年以来,该院最大程度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努力给诉前调解做“加法”,为司法审判做“减法”。
聚合力释放1+1>2效能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就是很多声音交汇在一起,相互交汇,相互配合,一样能够演奏出和谐的音乐。我们在工作中吸纳了很多的政府单位、调解组织,虽然这些部门工作职能不同,专业各有区别,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不同,让我们在调解案子的过程当中,可以发挥各自的专业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发挥1+1>2的效果。”在采访中,尖草坪法院立案庭庭长郭艳是这样给记者介绍“崛围和音诉源治理工作站”的。
该院还依托“一站式”诉调中心,畅通各职能部门工作的衔接配合,努力搭建“法院+司法+人社+N”平台,最大限度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真正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感谢法官、民警和社区调解员的耐心调解,让我拿到了赔偿,困扰半年的纠纷终于了结!”案结事了后,双方当事人不停地向法官、民警、调解员表达谢意。去年9月10日早5点左右,李某在晨练时路过山西某建设公司施工工地旁时受伤晕倒,经太原市中心医院诊断李某为后脑盖骨塌陷。在医院接受近两个月的治疗后,仍不能完全康复,且有可能进行二次手术并留下后遗症。住院期间,该建设公司垫付了全部医疗费用,但双方就损害赔偿问题协商多次未达成一致意见。为此,钢城人民法庭汇同尖草坪区派出所、尖草坪区街道新兴商贸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帮助双方协商解决纠纷,以案说法,并根据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计算出合理的赔付金额。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涉案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法官+特邀调解员的“黄金搭档”
9月14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记者前往汇丰法庭,刚约好一位特邀调解员打算开始采访,但特邀调解员不是被桌上的办公电话打断,就是有当事人找来调解案子,忙碌的背后是一份份信任与期待。
去年1月以来,该院成立了民事速裁团队,由3名民事法官,10名特邀调解员,9名书记员,以及3名法警组成。立案庭收案后,如果案件法律关系明确,案情较为简单,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立案庭就会把这类案件分给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
特邀调解员郭丽霞退休前在太钢从事工会、人事工作,多年的经验加上她和蔼可亲的处事风格,很多案子的当事人很快就与她建立起信任关系,愿意将心中的苦闷一吐为快。去年2月被尖草坪法院特聘为特邀调解员以来,她已经调解成功了500多起案件。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每一起案件,降低司法成本,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曾是教师的特邀调解员程芸芸借助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优势,在调解案子的时候,她总是先让当事人的情绪缓和下来,再进行调解。有些当事人由于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她就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开展调解,当事人很受感动,都会配合她把案子处理妥当。
有了这些特邀调解员的“加持”,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如今,通过法官及时的业务指导、集中授课,特邀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不但线下调解是一把好手,熟练地线上音视频调解也成为他们工作的日常。“今年1月至8月,我们通过诉前调解,调解成功了1831起案件,调解成功的案件占全院收案的很大比例。”与特邀调解员朝夕相处的民事速裁法官樊晓宁骄傲地告诉记者。
“遵循着‘和’的精神,尖草坪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解纷需求为着力点,在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上展现新作为,在服务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上探索新成效,为推进构建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贡献法院力量。”尖草坪区法院院长裴宪武如是说。
本报记者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