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庭长,真没想到,不到两周时间他们就能拿到钱,明天就是中秋节,这个节咱们都能安心地过了。”9月28日上午,两位办案法官得知当事人收到赔偿款的消息后如释重负。
这是一起农民工工伤赔偿案件,两名农民工在工地意外受伤,在讨要费用过程中屡次遭拒,多方负责人互踢“皮球”,二人遂诉至法院。在晋城两级法院的努力下,案件得以妥善处理。
受伤索赔遭遇“踢皮球”
9月14日,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段新娥的电话响了起来。“段庭长,老杨和老司这两个案子相关证据材料都已经搜集、整理得差不多了,咱们联系当事人一块进行调解吧。”电话是阳城县人民法院阳西人民法庭庭长张丽云打来的。
该案还得从2022年4月说起。当时,68岁的老杨和70岁的老司一起到阳城县某村的工地干活,在搬运石块的过程中,工地突然发生滑坡,致使两人被埋。不幸中的万幸,虽然二人都受了伤,但没有生命危险。
命是救回来了,但医药费、误工费等费用应该向谁要呢?老杨和老司找到了承包工程的老刘,老刘说这工程是公司负责人老王转包给自己的,老王又说这是村委分包给自己的,二人被推来转去,时间越拖越久、钱越花越多,不得不将村委、老王、老刘一起诉至阳城法院,请求赔偿各项损失。
法官们先后三次前往案发现场及公安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调取证据,多次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但被告几方相互推诿:“人不是我雇的,我觉得我不应该承担责任。”“我就是赚个小差价,一审判决我承担的责任比例过大,我不该赔偿那么多。”当事人之间关系复杂,且被告迟迟不愿支付赔偿款,多方都上诉至晋城中院。
“案子之所以不好调解,主要还是各方对是否承担责任及责任的承担比例的分配分歧较大,咱们这次再努力一把,看能不能有好的成效。”段新娥在电话中与张丽云如是说到。“当事人都住在阳城,也别让他们来回跑了,把资料准备好,明天就去阳西法庭。”和张丽云通完话,段新娥叫来了副庭长郭永会和法官助理安排好了第二天的工作。
在赶往阳西法庭的路上,段新娥虽然准备充分但仍有些担忧,被告几人都不愿让步,并且救治、看护过程中发生了意见分歧,几人心中的积怨越来越深。
“火药味”淡了人情味浓了
“这个案件确实很难办,一审时本来就想调解解决,现在判决了,多方都上诉,解决不好的话不仅矛盾无法化解,还会引发新的诉讼。不过虽然难,但只要找准矛盾点,再对症下药,也有化解的可能。”段新娥说。
段新娥一行人刚走进阳西法庭会议室,就嗅到浓浓的“火药味”。法官将几人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办公室,单独向他们展开了对话。“家里都还好吧,有什么困难没有?”“最近身体恢复得怎么样?”几位法官给当事人端了热水,拉起了家常。眼看两边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缓和,段新娥率先发话,问起了各方的真实想法。随后段新娥开始对当事人进行事件分析:“咱们的这些费用一审时已经确定过了,没有争议,其实你们就是想划清责任,尽快拿到钱对不对?”
“村委把工程发包给公司,公司由老王实际控制,老王又把工程给了老刘,老刘肯定是负有赔偿责任的,但是老王你也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郭永会先从案情入手,从法律角度给双方一点点耐心分析一审判决的理由。听了法官的释法析理,老王、老刘的态度逐渐缓和下来,看到双方的态度逐渐好转,法官心里有了谱。
两级法院法官趁热打铁,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沟通,将法理、情理掰开了、揉碎了讲。段新娥为大家讲了几个同类型案例,案例故事十分生动,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之所以还能够在这里谈,是因为几位受害者没有生命危险,如果事故严重的话,大家现在又是什么心情?咱们换位思考一下,谁家还没有老人,要是自己家老人遇到滑坡被埋,你们心疼不心疼?”听了段新娥的劝解,在场的当事人被触动了,语气、态度有了转变,最终达成了一致意向,矛盾、埋怨得以消除。
从上午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半,整整9个小时,在一众法官的努力下,当事人签署了和解协议。至此,这两起案件在两级法院的共同努力下圆满解决。
是裁判者更是倾听者
这种争议比较大,又涉及到人身安全的案件确实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调解成功后,法官们坐在一起总结这次成功的经验:第一步就是缓和氛围,可以先和当事人拉拉家常,让他们感受到诚意。第二步是询问当事人,引导他们说出最真实的想法,并结合以前的案件,站在当事人角度,讲明利害关系,分析利弊。第三步是结合自身,要有“如我在诉”的情怀,根据当事人反馈,提出合情合理的调解方案,最终促成和解。
解决完这次纠纷,张丽云深有感触。她掏出随身带着的笔记本,开始详细记录这次调解的方法,这会成为她日后复盘工作的秘籍。
回程的路上,一行人虽已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却很兴奋。通过一次调解让一个案件的多方当事人都满意,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这正是“公正与效率”主题的最好实践。
本报记者刘甜 实习生雒媚 通讯员李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