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624年-705年),自名武曌,山西文水县人,唐代开国功臣、应国公武士彟之女,12岁入宫,从才人、昭仪到皇后、天后、皇太后,最终登基称帝,前后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为巩固其势力,武则天一度实行酷吏政治,屡兴大狱,滥杀李唐宗室及正直官员。晚年信佛教,造大像,修明堂,劳民伤财,豪奢专断,颇多弊政。对其子或废或杀,亦有残忍不近人情处。但总的来看,武则天施政重人才,能决断,继承了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政绩,开启了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所谓“政宏贞观、治启开元”,可谓功过参半,还是一个震古烁今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坚执刑赏大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善于治吏。官吏制度,历来是国家法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历代英明的政治家都坚持“治国先治吏”,一是要善于选用人才,二是要依法罢黜和惩处那些不称职的官吏。武则天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事迹。
实行“试官制”。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让所有想做官的人进行“自荐”和“推荐”,经过简单的面试就安排他们做官了,但全部属于上岗实习,规定有试用期,“宽进严出”,经过试用考察,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庸人会被革职,贪赃枉法的坏人则要严惩。试官制让底层寒门学子、有识之士有了步入仕途的机会,打破了门阀世俗的旧官僚制度。《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官爵易得而法纲严峻,故人竟为趋进而多陷刑戮。”试官制炼出了人才,而不少想鱼目混珠过官瘾的投机分子,连试用期都熬不过,便被砍了脑袋。
推进科举制。科举制创始于隋末或是唐初,说到科举制的发扬光大却离不开武则天。科举制在全民中选官,寒门子弟也有机会进入统治机构,有利于摆脱士族门阀对官场的垄断,是一种具有显著先进性的选官制度,所以武则天把它用起来,为自己执政发挥作用。当时的科举制还处于初级形态,很不完善,武则天边实践边改革,一些举措开创了历史先河。一是扩大规模。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相隔好几年才组织一次科考,每次只开一两科,武则天主政后,每年都要开科取士,每次开七八科,并重点发展以属文对策为主的进士科,压缩以背诵经典为主的明经科,真正为那些有识之士开通了入仕做官的大道。武则天在录用人数上也远超前代。据万绳楠先生研究,唐高祖录用进士共26人,唐太宗时期录用了205人,自武则天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立为皇后算起,她录用的进士共1157人,硬是在朝堂上增加了一个新的阶层,从此中国的政治格局开始由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的新时代。二是创立殿试,即由皇帝向贡士亲发策问的考试。武则天创立殿试,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增强了科举的严肃性。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高宗和武则天亲策试举人将近九百人,这是中国科举制度殿试的源头。三是创设武举。长安二年(700年),77岁的武则天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从当年开始,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是科举制度“武举”的源头。武则天自己也不会想到,她去世50年后,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名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武举制度直接影响了大唐的国运。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前后开武科正好500次,一代代将帅脱颖而出。
武则天的故里是文水县南徐村,现有则天圣母庙古迹存。武则天曾于显庆五年(660年)与唐高宗巡视并州并回乡省亲,逗留并州45天,厚待家乡人士,下令赦免了省亲沿途州县的罪犯。
山西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会
《山西法治报》社宣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