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这些求职陷阱你知道吗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毕业季将至,众多学子将要迈出从校园到社会的第一步。近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人民法院公布了两起涉大学生诈骗案,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大学生常遇到的求职误区和陷阱,警示大家要提高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考试怕“挂”
异想天开花钱办证


  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毕业于南京某大学的小邓决心参加公共英语三级笔试考试,因准备时间不足,她并没有十足胜算。2022年3月,小邓的好友向她推荐了一个教育机构,并且打保票说,在这个机构报名,不用参加考试就可以拿到证书。涉世未深的小邓心中暗喜,还有这好事?心动就火速行动,小邓连忙通过微信将机构业务员王某添加为好友,随后缴纳了5500元的“包过”考试费。紧接着小邓收到了客服人员发来的报名信息表、学习资料等,使小邓更加确信该机构的专业性。
  全国公共英语三级考试原定在3月,随后改为线上考试。此时,小邓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顺利通过考试,于是她便想联系王某讨要说法退还5500元。然而对方却称自己早已不在培训机构上班,让她联系机构其他业务员之后便“人间蒸发”。直到2022年6月的一天,太原公安民警联系了小邓,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不谙世事
找工作误入陷阱

  22岁的小谷也是一名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来到太原,小谷通过招聘软件向某教育公司发出求职申请,被录用后从事销售一职。入职后,她按照主管的安排,通过抖音、小红书、快手、微博、知乎等网络平台发布“办证”信息。承诺只需要缴纳相应的费用、不需要考试便可以帮助客户办理相应资格证书,且未成功办理可以退款。证件类型包括消防设施操作员证、一级二级建造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资格证、英语公共三级证等。
  “您好,需要教师资格证是吗?我们和相关部门有长期合作,因此不需要考试,只要您提供相关材料,我们就能帮您通过审核拿到证书……”干了一段时间后,小谷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于是选择了离职。几个月后,小谷收到前同事的消息,告诉她曾经工作过的教育公司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控制。于是小谷将经她手的客户组织在一起建了群,在群内告知大家赶快报警。随后,在公安机关的传唤中,小谷主动退还了自己在该教育公司工作期间领到的奖金和工资。

提高警惕
善用法律维护权益

  大学生好骗、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等话题频上热搜。文中的小邓、小谷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什么他们会上当受骗呢?
  花钱办证的小邓,因警惕性低、防骗经验不足,看到包考包过的广告,便心存侥幸,试图走捷径,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取相应的资格证明、证书。殊不知,购买、使用假证属于违法行为,严重的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误入诈骗公司的小谷,则是因为求职心切、法律意识薄弱,被犯罪分子误导、利用。
  在司法实践中,拥有高学历还被骗的受害者不在少数。随着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不断翻新,新兴骗局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作为大学生,要不断增强尊法守法意识,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合法取得各类证照,从根源上减少假章假证犯罪的发生。同时,在毕业求职路上,要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识别就业陷阱的意识与能力,通过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善于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谨防“五大”求职陷阱
1.收费陷阱

  用人单位或者中介机构以招聘为名,收取求职者服装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
  防范提示:求职者对于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实习等都需要谨慎对待,核实有无收费的依据。如交费一定要求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

2.借贷陷阱

  个别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低成本为诱饵,在招聘中以借贷的名义行诈骗之实,胁迫、引诱求职者签订贷款合同,致使个人财产受到侵害。
  防范提示:求职者要增强辨别意识,看机构或用人单位承诺的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大体一致,若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贷款才能安排岗位的,应果断拒绝,以免上当受骗。

3.传销陷阱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防范提示:求职者务必清楚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在求职中要了解传销的基本特征,对发展下线的宣传,要保持头脑高度清醒,防止陷入传销设计的圈套中。如果不慎进入传销,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脱身报警。

4.合同陷阱

  个别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规避用工责任,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合同内容简单,缺少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资等具体内容,甚至签订阴阳合同、霸王条款等。
  防范提示:求职者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与用人单位认真协商,不可草率签订。要注意劳动合同是否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必备条款,警惕其中于法无据、明显不合理的条款,防止掉入陷阱,难以维权。

5.兼职陷阱

  一些诈骗分子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诈骗。其特点是门槛较低,号称轻松兼职、薪酬丰厚。
  防范提示:求职者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当了解当前岗位的市场薪资水平,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同时,要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支付宝等密码信息,不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通讯员李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08期

  • 第2024-04-03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4-01期

  • 第2024-03-29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7期

  • 第2024-03-26期

  • 第2024-03-25期

  • 第2024-03-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