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市场监管领域率先行动,聚焦“四点”持续发力,深化改革创新,加强队伍建设,严格规范执法,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监管与服务并重,着力解决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为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锚定“出发点”
提高执法队伍法治素养
市场监管部门执行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约500余部,行政法规210部,行政执法事项900余项,与人民群众、各类经营主体关系密切,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更好落实《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省市场监管局制定并推动落实《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系统法治建设规划(2021-2025年)》。为抓好执法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全员参加省司法厅举办的“行政执法大讲堂”和省市场监管局“山西市场监管大课堂”等培训,采取“现场+直播”同步培训方式,参训人数达10.66万余人次。在第二届全国食品抽检大比武活动中,山西队荣获团体二等奖。
紧盯“关键点”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省市场监管局结合省司法厅组织的专项执法监督发现的问题,围绕毒芹菜、鼠头鸭脖等舆情事件反映出的执法突出问题,认真研判、积极采取措施。通过细化完善行政处罚程序,制定《山西省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程序若干规定》,推进执法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积极探索“执法监督+标准化”的新路径、新模式,出台全国首个《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案卷评查规范》地方性标准,组织开展首个法治监督标准化试点。在省司法厅组织的2022-2023年度全省综合行政执法领域执法案卷评查中,总分排名第一。
落实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制度,建立行政裁量一规则四清单,构建起从不予处罚、不予强制、从轻、减轻、从重的一整套裁量制度体系,包容审慎监管、科学裁量理念逐渐树立。印发《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履职尽职免责办法》,规定了20项免责、4项减轻从轻追究责任的情形,支持和促进执法人员担当履职。在涉及儿童学生用品、网络侵权假冒、涉老食品保健品、商标侵权、假冒专利等重点民生领域,大力开展四季守护、铁拳出击专项行动,知识产权执法百日行动,全面构建执法行动矩阵。
把握“着力点”
执法效能“大提升”
我省以“数字+执法”能力提升为突破,建设“全省市场监管案件查办信息系统”,推行掌上执法,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市场监管执法办案深度融合,实现全量案件网上办理、法律智能检索、类案同查等多种功能。系统从2024年1月正式启用,目前线上补录及办理案件量共28000余件。建立政企联动机制,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开发“山西省经营主体转供电查询小程序”,实现查询、反馈、投诉、转办信息化流程,经营主体办理退费更加高效便捷。用信息化推进行政处罚裁量全省标准统一,开发上线“裁量基准查询小程序”,为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类比查询提供平台。小程序运行以来,累积查询使用次数1万余次,其中食品安全类查询数据最大占比约35%。
扭住“结合点”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总体部署,立足市场监管职能,让服务跑在监管前,服务贯穿执法中。市场监管局全国首创推行个体工商户综合保险“惠商保”,切实增强全省300万个体工商户抵御风险能力,提振创业发展信心。截至今年2月底,20990户个体工商户获得理赔,合计金额9140.55万元。聚焦困扰经营主体发展的法律盲点、政策盲区、经营痛点,建立惠企直通车服务站,开发惠企直通车工作站小程序,入驻微信、支付宝平台,打通与经营主体沟通服务桥梁,政策需求一键直达。入企服务200余次,解决重点问题540余个。
大力开展惠企直通车基层行宣讲活动,面向全省各类经营主体,宣讲观看人数达88万余人,取得了良好效果。持续加强普法服务,开展以案释法,全年共发布典型示范案例13批,通过创作微动漫、微视频等方式,提升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公众知晓率,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在2023年度省委依法治省委员会“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会上,总分排名第一。
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