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以公益之名守护群众利益

——太原市迎泽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之路回眸

  • 打开抖音,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 打开微信,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   从蹒跚起步到稳步前行,从个案破冰到全面“开花”,从不被理解到广受赞誉,6年多来,太原市迎泽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的快速发展,是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一个缩影。同时,这些变化也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记录在我们的许多日常报道之中,可以说,全社会对公益诉讼的认知和参与,司法部门与新闻媒介发挥了重要的“合力”。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迎泽区检察院积极履行职责,公益诉讼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4个领域,逐步拓展为“4+10”领域,广泛关注老百姓的“钱袋子”“脚底下”“舌尖上”等问题,全面提升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社会知晓度、参与度、影响力,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无人知晓到广泛认可

      相对于刑事、民事、行政等传统检察职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2017年7月1日才正式建立,并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推开。作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司法制度,迎泽区检察院积极响应政策导向,迅速转变工作思路,从“被动受理”向“主动出击”转变,积极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全力守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家住迎泽区某小区的居民因经常有人在小区门口的垃圾堆放点焚烧垃圾,导致开窗通风难,居民们多方联系都没能彻底解决。2017年底,小区居民在网上看到检察机关建立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迎泽区检察院举报。很快,检察官在调查后,向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书,提出加强对堆放垃圾清运工作监督管理、及时清除、消除隐患的检察建议,且迅速被相关部门全部采纳,违法情形很快得到整改。该案还被太原市人民检察院评选为典型案例。
      “工作开展初期,别说老百姓知晓的不多,好多行政机关都不理解,觉得检察院简直就是在找茬。如今,很多部门反而主动找上门来,希望由我们督促解决各类社会治理难题。”提起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大众知晓度的变化,迎泽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张玉秀颇有感触。
      高压塔下垃圾围堵,城市供电隐患重重。2021年,该院检察官在公益巡查中发现,辖区一家物流园南侧的高压电力线路下随意堆放建筑垃圾,危害电力设施安全。调查取证后,该院联合4家行政机关,对损害公益问题进行现场办公,商谈整改方案。为形成合力,实现电力设施长效保护,2022年4月,迎泽区检察院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太原供电公司会签《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与电力电网安全运行协作配合和实施意见》。
      公益诉讼从诞生之初就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己任,从而避免长期以来公益受损却无人追究的尴尬情形,在检察机关持续多年的努力下,这项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从孤军奋战到全民参与

      随着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加入”,迎泽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案件从线索来源到办案质效,实现了跨越式的飞跃。
      2019年5月,该院聘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心群众、热心公益人士、律师代表等为特邀公益观察员;
      2020年4月,该院对接山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搭建公益诉讼线索信息平台;
      2021年9月,该院与中共太原市迎泽区委平安迎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会签《关于建立“网格员+监督员”公益诉讼办案机制的实施办法》,构建公益诉讼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互益共进的新模式;
      2022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式启动“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统一入驻,志愿者提报的线索,可直接上传至检察官的办案系统,提升了线索发现效率。”张玉秀说。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最初时期的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无章可循,每一步都是探索和创新。在勇于实践的推动下,迎泽区检察院的圆桌会议、诉前磋商、检调对接、“河湖长+检察长”、跨区域协作等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机制和制度应运而生,同时依靠技术部门、大数据+、高科技等,逐渐消除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中存在的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鉴定评估难三大难题。
      2022年,该院第四检察部、第二检察部检察官会同太原市人民检察院、太原市公安局迎泽分局、迎泽区自然资源局、迎泽区林业局等单位工作人员,对侵权人张某非法改变土地用途、破坏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进行了现场勘查。
      勘查中,检察官与在场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召开了案情交流会,详细了解、讨论案情,指导检察技术人员对公共利益受侵害情况进行了测量和证据固定。检察技术人员为了保证测量范围的准确性,在所占用土地范围内确定了多个测绘定位点,运用GPS定位系统测绘仪辅助测量,确保了测量标的无遗漏、无越界,最大限度减小误差,保证测量范围的准确性。
      回忆起当初案件的办理过程,张玉秀说:“检察技术协助办案为公益诉讼案件精准确定公益受损范围、受损程度、赔偿损失数量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

      公益,说到底就是人民的利益。检察公益诉讼要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群众的急难愁盼,通过能动履职不断向社会治理的“堵点”“盲点”发力,将检察职能从单纯的“依法监督”延伸到制度缺失、管理不到位等社会治理问题上。
      “辖区一个小区加装电梯工程太危险了,高空作业没有防护、焊接气瓶在院内随意摆放,小区居民很闹心。”2022年,太原市迎泽区检察院特约公益观察员拍摄现场照片向检察官反映。之后,办案团队召开了公开听证会,会上听证员听取了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的意见,通过讨论交流,作出了一致同意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的评议意见。相关行政部门当即表态,立即采取措施,督促企业彻底整改。
      “诉前程序实现维护公益目的是最佳的司法状态”,这一理念强调的正是公益受损问题的“前端化解”。据了解,司法实践中,行政机关诉前整改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绝大多数案件在诉前通过非诉讼机制得到解决。
      “办案中,我们有时会发现,某一类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在办理公益诉讼盲道类案的过程中,这种普遍性可能反映了盲道建设和管理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我们从制度层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解决。”张玉秀谈及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的转变时说。
      公益诉讼中盲道类案的办理是检察机关在维护残疾人权益、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重要工作。2021年4月,迎泽区检察院举办了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公开听证会。听证会邀请了3名人民监督员担任听证员,还特别邀请了部分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视障人士代表参会,相关职能部门代表出席会议。该院在办案过程中,对辖区内的城市道路、广场、居住区等地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排,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盲人按摩院等方式,深入了解视障人士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终,该院根据听证员的评议意见,制发了诉前检察建议,现场公开送达相关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并已经全部整改到位。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将秉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民办实事的价值追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检察力量推动社会治理日益完善。”张玉秀的一席话说出了所有公益诉讼检察官的心声。胸怀使命、肩负职责的公益诉讼检察官们,将继续在山川河流、田野巷间,留下他们能动履职的坚实脚印,为实现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本报记者郭海荣 关振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30期

    • 第2024-04-29期

    • 第2024-04-26期

    • 第2024-04-25期

    • 第2024-04-24期

    • 第2024-04-23期

    • 第2024-04-22期

    • 第2024-04-19期

    • 第2024-04-18期

    • 第2024-04-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