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黄河岸边有人家

——吉县法院以司法保护留住生态美景

  • 采访团走进黄河流域山西段的重点县吉县,探寻生态司法保护的崭新路径。图为吉县法院院长田亚欣向采访团介绍该院亮点工作。本报记者傅国辉摄

  •   这几天,随着进入黄河流域采砂禁采期,位于临汾市吉县柏山寺乡官地岭沿黄周边的采砂厂陆续停工,谷天顺的厂子也在其中。可谷天顺并没有收拾行囊回到河北老家,而是独自留守下来。
      “采砂船和挖掘机已经按照规定全面上锁,相关视频资料也已传给水务主管部门,我留下来就是想发挥一下余热,遇到有人偷偷挖砂,我得及时制止,必要时第一时间通知县里的采砂办。这些都是在咱们法院的宣传下才使我的法治意识逐渐提高。只有依法护河、依法经营,我们才能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真正受益者。”从“采砂人”到“护河员”,谷天顺的转变与黄河流域生态司法保护密不可分。
      “如何让谷天顺这种采砂业主的法治自觉从个体行为转化为群体认知”“如何摆脱之前行政职能部门保护有心无力的尴尬”“如何真正使法院成为执法部门与相对人完全信赖的司法机关”,面对黄河流域生态司法保护日趋进入“深水区”的实际,吉县人民法院持续引深探索,不断尝试改革,全力找寻方法,经过深思熟虑,第一时间同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水利部门联合签署了《黄河流域环境资源保护司法协作框架协议》,迈出了“出题——破题——解题”的黄河流域生态司法保护新路径。临汾市生态环境局吉县分局局长张应勋说,框架协议的签署,弥补了事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诸多短板,使得他们与司法机关的衔接配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未来保护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得到持续增强。
      7月23日,“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黄河流域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全媒行进式报道活动(山西段)”采访团来到吉县,实地感受“黄河岸边处处都是好人家”的生态和谐美景。

    为执法部门撑腰
    保证行政处罚迅速“归位”

      经过一段近4公里的颠簸,记者到达了吉县柏山寺乡河头村,这里是黄河流域吉县段的重要生态涵养区。只见分布不均的黄土山丘上,当地一大型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一台台无人操作的智能化煤层气采掘设备有序运转,为这座晋南山区小县带来了发展的新希望。
      “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吉县的发展要的就是确保黄河岁岁安澜基础上的绿色转型发展,这条路必须坚定不移。”吉县林业局副局长冯杰告诉记者,煤层气项目刚开始,由于采掘项目施工速度过快,导致部分土质结构出现松动,直接影响到了黄河流域的水质安全。对此,他们也曾多次向施工单位开出行政罚单,无奈执法力量薄弱,处罚大多石沉大海。
      “幸好有法院给我们撑腰,否则我们真是有点束手无策。”冯杰说,通过法院非诉行政执行手段的介入,他们的行政处罚文书内容得到了落实,有关单位的执行款项迅速到位,生态修复所需的补绿资金缺口进一步补齐。
      “对于涉及行政处罚的执行款,我们不仅要拿得回来,而且要保证其好钢用在刀刃上。”吉县法院副院长李杰说,但凡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相关的执行类别,他们都会紧盯其资金流向,看看其是否全额用在了修复治理上,了解其是否做到了合理合规、张弛有度。
      如今的黄河岸边,当地林业局组织人员精心栽下的近万棵油松、侧柏已经“初露峥嵘”,蜿蜒曲折的黄河在绿色的包围下显得分外妖娆。

    “严打”与修复并重
    追求惩罚弥补两不误

      2018年2月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关于黄河禁渔期制度的通告》,禁渔区为黄河干流及13条主要支流的干流河段,禁渔期为每年4月1日12时至6月30日12时。2020年,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关于对我省境内黄河、海河流域实行禁渔期制度的通告》。
      “每年的这几个月,我们都会联合县农业农村局走进黄河岸边的村民家中,用身边的案例教育身边的人。只有警示教育常抓常说,大家保护黄河的意识才会常挂心间。”手握近年来非法捕捞黄河流域水产品而获罪的典型案例宣传手册,吉县法院环境资源保护法庭负责人杜志涛如是说。
      2021年6月中旬,袁某等4人在禁渔期内使用禁用工具到黄河滩边“小船窝”附近电鱼,后被壶口镇派出所民警查获。
      吉县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被告人袁某等4人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其行为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该院依法判决袁某等4人单处数额不等罚金的刑事处罚,要求其在市级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公开道歉,且要在判决生效后的固定期限内给付一定的生态修复补偿费用。
      “长期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居民,有些意识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循循善诱的教育与引导下,让大家知晓为什么要保护黄河,这条母亲河对于大家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破坏它污染它,法律代价是什么。”对于用好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现效果叠加,吉县法院院长田亚欣更看重“一案教育一片”。
      据了解,近年来,吉县法院坚持“严”字当头,突出刑事打击职能,依法从重从快审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2020年以来,该院受理涉及环境资源刑事案件8案23人。其中,非法采矿罪2案3人,2人被判处实刑;非法捕捞水产品罪1案4人,单处罚金;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2案6人,6人均被判处实刑;倒卖文物罪3案10人,7人被判处实刑。
      同时,吉县法院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承担新方式,通过适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形式,形成“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模式,努力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功能,有力响应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和要求。

    保护阵地不断前移
    让“岸边人”成为自觉守护人

      “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壶口人,属于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河水哺育了我们,如今又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我们不保护它,谁来保护它。”在吉县壶口瀑布景区,记者与从事景区拍照业务的摊主段永宁不期而遇,深刻领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他,保护母亲河的意念格外强烈。
      如何让这些“黄河岸边人”成为又一支不可多得的普法宣传队伍,吉县法院费了不少心思。
      在壶口瀑布景区游客集散中心二楼,记者看到了吉县法院驻壶口瀑布景区法官工作站的牌子。“我们之所以将站点设置在此,就是想利用景区工作人员每天上岗的契机,给他们普普法,让大家上岗后知道哪些行为对保护黄河不利,必须严厉制止,哪些行为对保护黄河有利,应当大力提倡。有了这些工作人员的检点和提醒,我们的普法阵地不断前移,普法效果大大增强。”李杰对记者说道。
      与法官工作站相距500多米的吉县法院壶口法庭内,工作人员正在将擦拭一新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庭牌子重新挂起。田亚欣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对壶口法庭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目的就是要聚焦黄河流域生态司法保护这个大主题,充分凸显环资庭入驻的典型意义,全力将壶口法庭打造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法治示范区。
      说话间,与法庭一墙之隔的农家乐老板从墙那边探出头来。
      “今年的黄河禁渔期公告已经张贴出来了,我们想问问禁渔期内到底哪些规定是刚性的,哪些规定是弹性的,对于我们这种主打黄河鲤鱼烹饪的饭店,应该注意些啥?”饭店老板的发问直截了当。
      “公告不存在刚性与弹性,它规定的禁渔期都是绝对禁止捕鱼作业的,如果违反规定就要接受相应的处罚。情节严重的,还会面临承担刑事责任,请大家一定不要心存侥幸,否则将来追悔莫及。”田亚欣调整嗓门,回答言简意赅。
      走出壶口法庭,记者看了一下时间,离景区当日关闭还差半个多小时。
      “快跑两步,咱们就能进景区大门了,来壶口就是要看瀑布,壮观得很呢!”
      “这两年壶口的变化就是大,景区越来越像样,越来越漂亮!”
      听着两名步履匆匆游客的对话,记者分明感受到了生态保护的深入人心,正让这片黄河边上的沃土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本报记者杨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24期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22期

    • 第2024-07-19期

    • 第2024-07-18期

    • 第2024-07-17期

    • 第2024-07-16期

    • 第2024-07-15期

    • 第2024-07-12期

    • 第2024-07-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