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变“坐堂问诊”为“上门巡诊”,让“领导下访”成为常态,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今年以来,平陆县坚持以“平安县城(城区)建设工作”为总牵引,积极探索“枫桥经验”平陆实践,在全县推行“源头防范、伴随服务、分级处置、末端评价”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牢牢把诉求人员吸附在各辖区,把矛盾化解在各责任部门,最大限度维护群众权益,确保全县平安稳定。
聚焦“三变三为”
强化源头防范能力
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平陆县深度融合基层组织力量,建强用好网格员、调委会、老年协会、妇委会等队伍,坚持一月一走访,深入细致排查发现各类矛盾纠纷,从源头上抓早抓小,并及时防范化解。为了壮大基层调解力量,该县把一批扎根基层、熟悉民情的乡贤能人和政治上靠得住、群众中有威望、工作责任心强、热心公益事业的“五老人员”吸纳到调解员队伍中,推动调解组织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要想平安更长久,需要引领发挥群众自治力量。该县坚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依托村民议事会等自治载体,鼓励农村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妇女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发动群众“清理”源头,依靠群众“治理”难题,广泛动员群众投身矛盾化解工作。
变“坐堂问诊”为“上门巡诊”。平陆县始终坚持工作重心前置、就地化解原则,积极组织开展矛盾调解上门服务活动,各级调解员深入网格,主动上门化解各类纠纷矛盾,将办公地点搬到田间地头,搬到纠纷现场,搬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变坐堂调解为上门调解,实现了群众“吹哨”,调解“报到”,切实把纠纷化解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最前沿,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
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对信访积案全面起底,建立疑难重复信访工作化解台账,逐一明确包案领导、工作专班。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下沉一线与群众面对面解疑释惑,心贴心沟通交流,倾心解决群众“闹心事”。
今年以来,21名县级领导接访约访下访群众40批次108人次,包案“啃”下信访“硬骨头”27件。
实行“三级诊断”
强化矛盾化解质效
对发现的矛盾纠纷或群众诉求,平陆县探索建立了“村-镇-县”三级分层“诊断”机制,实行“表卡随行,分级处置”。即对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由村、镇、县逐级“诊断”和处置,填写《诉求登记表》和《分级处置卡》;对无卡无表人员,县乡综治中心只登记、不处置,由属地接回按程序办理,规范群众依法走访、逐级走访秩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县乡村三级矛调中心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47件,办结信访案件53件。
2023年,岁末年尾,部官镇犇牛村村民马某到部官镇政府反映:外地水果商贩王某拖欠附近两个村庄64户果农款项684299元。
原来,马某作为王某的果桃代收经纪人,2022年开始就帮其代收犇牛村、柴庄村果农的桃子、苹果,但截至2023年年底,王某仍欠马某货款共计684299元。多次索要未果,马某无奈之下向镇政府寻求帮助。镇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与王某取得联系,将其从千里之外约到中心,通过多次与双方当事人面对面沟通、背靠背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矛盾得到圆满解决。
建立“三+”机制
强化群众满意度
“网格+调解”,筑牢平安“防护网”。该县依托网格化治理,借助网格员“铁脚板”优势和调解员专业化优势,组织基层综治力量对矛盾纠纷进行滚动式、拉网式排查,通过不间断调解,以“网格+调解”深融合,推动矛盾“在家门口解决”。
近日,常乐镇常乐村姜某因不满董某擅自在自己地头修筑水渠,与其发生争吵。网格员第一时间发现上报、调解,民警第一时间前往,经过7小时的调解,涉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线上+线下”,按下解纷“快捷键”。线下依托县乡村三级矛调中心,实施村(社区)“首调”、乡镇“会调”、县级“联调”的三级调处模式,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线上开设调解专栏,公布一批口碑表现俱佳的调解员,推行“点单式”服务。发生矛盾纠纷时,当事人可自行“点单”,挑选信得过的“公道人”参与调解。管理人员接到申请后,按照群众调解诉求及时“派单”,并根据进展情况实时跟踪督促做好“跟单”,以“线上+线下”双驱动,实现服务送上门。
“督办+反馈”,打造服务“新高度”。该县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作用,建立矛盾纠纷事中跟踪督办机制,对群众反映事项的办理情况实行全程跟踪督办,并根据纠纷的办结时限适时进行节点提醒,确保矛盾纠纷高效妥善化解;建立矛盾纠纷事后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是否到位的标准。同时发挥群众“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倾听基层心声,紧扣群众需求,以“督办+反馈”两手抓,全力推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
本报记者古红军 通讯员刘开峰 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