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著述中,成就最大的是《资治通鉴》,此外,《家范》一书也很有影响。因司马光被追赠为温国公,他这部书常被称为《温公家范》,全书十卷,共二十篇。
司马光认为,“治国在齐其家”,他一面引经据典,一面通过典型的事例告诫人们和睦相处,集中表达了“以礼治家”的思想,阐明了如何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道理,是一部有着完整论述的家训。
《温公家范》的理念,与《资治通鉴》的思想体系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家范》被看作是《通鉴》的姊妹篇,司马光采用了同样的写作手法,以“史”资于治家,可以称之为“齐家通鉴”。
以理治家。司马光说:“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序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刚纪正焉。”由此可见,“治家必以礼为先”是和他以礼治国的思想相一致的。
以身作则。《家范》中,司马光强调身为家长应以身作则,“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否则就没有说服力。《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光孝友忠信,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司马光孝顺父母,居丧守礼,友爱兄弟,侍奉兄长也如同对严父那样忠诚守信,做事有法度,言行合礼节。司马光因此获得了世人的尊重信赖。
以偏为戒。《家范》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是“爱不偏私”。司马光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偏差,是导致家庭不和的根源,偏私是怨愤所产生的根源。家长一旦失去了公平性和公正性,就会导致猜疑和不信任,家庭内将产生嫌隙。不偏不私首先表现在财产上。“怨之所生,生于自私”,私欲是怨愤产生的根源,要实现家庭和睦,就要消除怨愤,去除私欲,秉承公理与公义。司马光遍阅历史,发现累世同居的大家族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平均。因此,司马光提倡同居共财,在财产分配与继承问题上强调轻利重义,以消除因财产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兄弟相残的状况。其次表现在对儿子与女儿的教育问题上一视同仁。
《家范卷六·女》明确提出“谁说女子不如男”,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提出女子知礼仪,守礼法,会替家族赢得赞誉,促进家族之间的亲近和睦。
以德为富。《家范》始终强调礼乐教子,诗书持家。对子女的教育上,司马光把修身养德当作最重要的事。“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孩子就像种树,种下的树木长歪了,要在树还是树苗的早期进行修整,等到长成大树后费力又难有成效,养成的坏习惯很难改掉。同时教育也不能急功近利,要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进行。公平处事、正直守节是人性的光辉,是家庭的财富。用这样的好的思想品质教育子女,就是种德,因此,教育好子女就是最大的财富。
司马光的这些论述,至今仍有可借鉴的价值。在对当代社会治理的研究中,许多专家都指出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和谐安定,是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特别是当代社会一向关注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与家庭是否和谐、家庭教育是否良好,都是密切相关的。这可以使我们想到,司马光的《家范》在历史上对于社会治理和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它无疑也是中国古代法治文化的一个优秀成果。
吉瑞田
山西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会 《山西法治报》社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