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造“数字忻检”特色品牌为切口,以党建工作提升数字化改革“内动力”。去年以来,忻州市人民检察院构建“党建+青年”双引擎数字检察发展体系,发挥青年党员优势,以党建带队建,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硬的专业化数字检察队伍,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数字检察运行机制。截至目前,该院已实质化运行21个自建模型,调取数据90万余条,碰撞输出线索5136条,成案380余件。
思想同心,培养政治业务双优人才
为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该院通过集中轮训、宣传辅导、参观调研等,激活“党建平台”效应,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强化自身党性修养和落实岗位职责中,促进数字检察干部由业务骨干转为双优人才。
通过建立“支部书记领学+党员共学”常态化学习机制,该院组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题培训班,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凝聚奋进力量”、党风廉政教育等主题党日活动,引领检察人员用政治视角、政治思维、政治效果来审视检察业务工作,把讲政治落实到检察履职、监督办案各方面全过程。
该院还发挥支部管理到人的特点,让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2023年12月,忻州市人民检察院谢金娜同志被评为“全国模范检察官”。该院大力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向谢金娜同志学习,真正把党建势能转化成工作动能,营造忠诚担当、拼搏进取、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知行同悟,以素能提升激发变革活力
抓好“学”这个基础。该院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依托忻检大讲堂,常态化开展培训讲座,邀请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同志来忻授课;组织相关人员赴浙江、北京和上海参加培训;构建数字检察办公室内部互动学习机制,引导检察干警不断强化数字思维、提高数治能力。
抓好“做”这个关键。以实战实用为导向,该院在重大案件、重要活动、重点任务中培养历练检察人才,参与最高检中管干部职务犯罪专案、制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协作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参与筹建数字检察中心场馆、构建行刑反向衔接文书制作辅助系统,多措并举能动履职,补足法律政策运用、文字材料写作、复杂事件处置等能力短板,为实现数字办案筑牢专业基础。全院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组织数字检察办公室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按月开展学习活动。同时,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用“严”的标准、“硬”的作风、“铁”的纪律激励干警攻坚克难、履职尽责、团结奋进。
目标同向,双向培养凝聚数字监督合力
该院组建由党组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检察长兼任主任,6名业务骨干及8名新录用高学历人才为成员的数字检察办公室,下设数据管理中心、分析建模中心和综合保障中心,分别承担数据调取、评估建模、综合协调等职能,以专班模式推进数字检察工作实体化运行。
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探索建立数字检察办公室与其他业务部门双向培养及新入职人员到数字检察办公室学习锻炼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数字检察办公室与检察业务部门协作配合工作制度》等,培养新入职人员提升数字思维和数字化应用能力;数字检察办公室干警到业务部门开展半年嵌入式学习,将数字办案理念传入业务部门的同时,向业务骨干学习办案经验、专业知识,实现资源互享、人员互动、优势互补,凝聚数字监督合力。
紧紧围绕“检察护企”开展数字办案专项行动,该院研发构建了“涉企案件受而不立、久立不侦、久侦不结法律监督模型”,收集数据1.5万余条,筛查出异常线索418条,监督撤案23件次。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模型高质效履职,有效防止涉企刑事案件久拖不决以及以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纠纷等违法情形,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上下同步,数字赋能夯实基层基础
该院提出“12345”工作要求,即每年度构建1个数字检察品牌、提出2个建模思路、形成3个法律监督模型、召开4次季度分析研讨会、报送5个法律监督模型建模构想,让课题引领提升“数治”思维。
在2023年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忻州市人民检察院选送的4个模型全部获奖。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立项18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构建研究课题,4项与数字检察相关的理论课题。
该院还与基层检察院“共建”“共享”数字检察中心场馆,在场馆展示基层检察院数字建设及数字办案成果;突出数字检察中心实用性,与基层院共用场馆设施、共享中心资源、共建监督模型、共研办案线索。数字检察办公室干警定期到基层检察院交流探讨,了解基层检察院建模需求,举办专题培训讲座,带动数字赋能基层检察,打开数字检察工作发展新局面。
本报记者赵丽 通讯员马于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