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互联网+明厨亮灶’社会共治服务平台,晋中市所有学校食堂及后厨监控的实时画面,都能随时查看。”近日,在晋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指着大屏幕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操作演示。视频中,各学校食堂后厨地面整洁,厨具存放整齐,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炒菜、煮汤、清洗等操作过程规范有序。
近年来,晋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准确把握食品安全新形势新任务,督促校园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成了全省首家市级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社会共治服务平台,将“少数人管多数人”转变为“多数人管少数人”,着力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的校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良好格局。
数字赋能 先行先试
“‘互联网+明厨亮灶’是在传统‘明厨亮灶’基础上,通过监控系统将食堂后厨重点部位的监控信息及时传输到监控后台,把后厨情况‘晒’给大众,让‘校园餐’从人工监管转变为智慧监管。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社会共治服务平台实现‘云’上线以来,已100%覆盖全市740户各级各类学校食堂和3户校外供餐单位,惠及近52万名师生。”晋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强化在线管理上,晋中市定期下发《各学校在线使用晋中市“互联网+明厨亮灶”社会共治服务平台情况的通报》,在平台上新增“不在线学校食堂曝光台”功能,督促学校提高食堂摄像头在线率,满足公众视频查看需求。同时,强化日常巡查,督促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采取定期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开展食品安全自查,及时消除问题隐患。
从全市校园食堂接受社会公众“云”监督,到可视化监管系统与市场监管总局、省市场监管局安全监管平台对接并单独标示,晋中市校园食堂智慧监管水平稳步提升。食堂后厨的一举一动,不仅本校就餐的师生通过大屏能够一目了然,各级监管人员、教育部门、学校、家长等在校外通过微信小程序“晋中市互联网明厨亮灶”,同样“无死角”可见。
建章立制 提质增效
校园食品安全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也是需要标本兼治的系统工程。晋中市推动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补齐短板漏洞,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确保治理成效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制定《晋中市“互联网+明厨亮灶”社会共治服务平台应用管理制度(试行)(学校食堂管理篇)》,规范“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在学校食堂监管中的应用;出台《晋中市加强民办中小学校(含中职和幼儿园)监督管理工作方案》,将民办中小学校(含中职和幼儿园)食品安全纳入督导检查考核指标体系;出台《榆次区“放心食品、营养食品进校园”食堂食品安全督导考核评价办法》,以区级层面为试点,探索实施更精细化、更具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督导考核机制。
依托“互联网+明厨亮灶”这一智慧监管手段,晋中市强化对原料采购、烹饪加工、餐饮具清洗消毒等关键风险控制点的监管,倒逼学校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与此同时,坚持线下线上互补,将春秋季开学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与建设“互联网+明厨亮灶”社会共治服务平台相结合,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推进校园食堂“一校一档”建档工作。
在畅通互动渠道上,组织开展“校园餐”举报奖励工作。这一功能畅通了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渠道,对于学校、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三方的监管起到了反馈、推动、整改的作用。
标准引领 示范推广
为全面提升校园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晋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标准化起草组,组织调研后出台了山西省地方标准《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技术要求》,并将于今年3月23日起开始实施。
通过制定标准,将为校园餐饮服务单位明确建设规范,推动行业发展标准化、规范化,提升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建设质量。通过明确建设技术要求,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推动学校充分听取家长委员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意见,消费者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实时查看餐饮单位加工过程、证照等信息,形成政府、餐饮单位、公众三方共治,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及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公众信任。
今后,晋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引入社会共治管理模式,完成地方标准实施后续工作,探索制定其他领域标准,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从严把好原料采购关、环境卫生关、加工制作关、食品留样关等,不断提升校园食品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
本报记者袁慧芳 通讯员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