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法治文化古迹——霍州署衙(下)

  丹墀往北是仪门,是明清两代官署的第一座大门,之所以叫仪门,取其“有仪可象”之意。仪门之北20米的甬道上,立着一座牌坊式建筑即戒石亭。它比州前牌坊要小得多,为四柱三厦,中间门宽,两侧门窄。戒石亭中间楣头横额,正面题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取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通行清明大道,天下皆为公正无私,政通人和。戒石亭背面的门头横额,题有“清慎勤”三个大字。意谓清正廉洁、谦虚谨慎、勤勉勤政。据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记载,“清慎勤”作为官箴,出自三国魏司马昭训长吏之言:“为官长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戒石亭两侧的侧门中立有两通碑石,碑石正面刻有“公生明廉生威”六个字,是从明代廉吏、霍州学正曹端对弟子郭晟的谆谆教诲中提炼归纳总结出的箴言。意思是说为官者只要能坚持公道正派,就能为政明察、明断、明智、明白事情本末,百姓自然会心悦诚服,拥护你,支持你。再是为官者只要能廉洁奉公,洁身自律,自然就能在民众中越来越有威信,越来越有权威。这两块碑石的背面分别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十六个字是从五代十六国时期,后蜀孟昶为整饬吏治,于广政10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中摘取的四句话。宋灭后蜀,宋太宗鉴于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亡的历史教训,将这四句话、十六个字作为官箴用来训诫官员,并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至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宋高宗又把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于大堂前。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到了清代中叶,因亭进入不便,便改为牌坊。但人们习惯了戒石亭的叫法,所以仍将戒石牌坊叫作戒石亭。
  甬道北头有一长方形的平台,即月台。月台东西长23米,南北宽12米,总面积276平方米。月台比甬道高0.2米,用方砖铺墁,条石围边。月台南边有唐代石虎一对,元代石狮一对。月台北是大堂,也称正堂,是知州举行重大仪式和处理大案要案的地方。
  大堂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面阔3间的带廊耳房。东耳房是议事厅,是州署官员议事的地方。西耳房是刑房,是州官断案对犯人行刑的地方。过了大堂,正北面是二堂。明代嘉靖年间称为退厅,取退思补过之义,是知州初审民事、刑事案件,处理日常政务的办公场所。二堂之后有三大衙,中间是知州衙,东边是同知衙,西边是判官衙。这三衙是知州、同知、判官及家眷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又叫内宅或后宅。二堂东边是静怡轩,是州署官员处理日常政务的办公场所。静怡轩东边的绿云山馆是接待达官贵人的宾馆场所。
  科房在大堂前州署大院的东西两侧,为厦房式建筑,室外有房廊,东西相对,左右对称,共34间。自北向南,东边的科房分别为吏、户、礼科,西边的科房分别为兵、刑、工科。六房是州署的职能办事机构,吏科掌署内人事,并乡绅、丁忧,在外省做官等事;户科掌赋税、财政、户口、劝农等事;礼科掌科举、学校、礼仪、祭祀、节庆等事;兵科掌兵事、民壮、武举考试、驿传等事;刑科掌枷杀贼盗、刑狱等事;工房掌城池、衙门、仓库及水利、道路工程营造。
  霍州署整体建筑,雄伟壮观,布局精美,建造精湛,令人惊叹。尤其是防火防水防盗保安全的设计巧妙无比。州署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且远离火源,严禁烟火。高大建筑安有避雷针。州署位于霍州城最高处,排水通畅,积水难存。州署四围高墙陡立,门户严守,外部人员难以进入。另外,州署建筑高低错落,大堂位置最高,象征州署知州权力至高至上。更让人惊奇的是整个州署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以折线相连接。这种建造法有两个原因:一是只有皇帝的王宫,才可以让中轴线的建筑物建造在一条笔直的直线上,其他署衙则不可;二是出于安全考虑,中轴线上的建筑物高低错落,不在一个地平面上,又不在一条直线上,使外边的人既看不到里边的全貌,里边的内情也显露不到外边,即便有刺客歹徒想行凶闹事,用弓用箭无论如何也射不到州署大堂和后宅院的。
  《霍州志》言明:衙门修建不可苛民求其室,不可如阿房、迷楼之奢而招羞,而应规制有则,体统有式,于广大高明之中,而寓节俭朴素之意,未始不可以移风易俗,久安之治也。
  霍州署是中国封建社会州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也是封建社会法制建设的标本。霍州署作为廉政建设的课堂、古建杰作的典范,将光照日月,常留人间。

胡中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7期

  • 第2025-03-26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4期

  • 第2025-03-21期

  • 第2025-03-20期

  • 第2025-03-19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