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攥指成拳治理“招生诈骗”

——吕梁市离石区委政法委全力构建更加安全公正和谐教育环境

  “招生诈骗,群众深受其害。作为政法职能部门,不能就案办案,而是要协同发力,让此类违法行为从侦办、起诉到宣判都震慑力十足,教育意义十足。”
  “打击不可缺少,但立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角度,党委政法委要发挥统筹、指导、监督、协调的职能,引导和督促政法系统从源头思考,从机制入手,查找漏洞,堵住招生诈骗的种种暗流。”
  去年以来,吕梁市离石区委政法委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招生诈骗热点问题,充分行使牵头抓总的职能,组织辖区政法职能部门深度探讨治理招生诈骗的有效举措,通过制度、手段的全面提升,实现了打击与治理双向发力、人民群众可感可知明显的良好效果。

揭秘入学诈骗手段
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据了解,在诸多民生问题中,教育领域的问题尤为引人关注,特别是“入学难”这一现象,一直是许多家长的心病,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相对短缺又配置不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起跑线”竞争愈加激烈。每逢开学季,总有不法分子打着“有关系”“有熟人”“有能力”的幌子,谎称能解决入学、转学问题,而一旦钱款到账,又会出现因不可抗因素致入学失败或需要更多打点费用推进的状况,最终让心存侥幸的家长“钱花了,事没办成”。
  “近年来,我区因上学被骗的案件呈现频发态势,打击犯罪、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刻不容缓。经过充分酝酿,细致调查,广泛摸排,我们最终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展开打击入学诈骗专项行动。”离石区委政法委主要负责人对记者说。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办案人员认真分析相关案件,梳理出犯罪分子四种作案手段:学校教师利用职务便利行骗;冒充教育局领导司机行骗;虚构身份,一人分饰多角诈骗;不靠谱的“关系链”诈骗。此类案件直接导致不少家长遭受大额经济损失,不仅耽误学生入学,更是败坏了党和国家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破坏了广大群众对教育公平的信任和追求,性质恶劣、危害极大。

改变单打独斗局面
职能部门协作共同发力

  “要想遏制招生诈骗多发易发的势头,首要是要弄清什么人群容易受骗,打击处理过程中存在哪些短板,如何促使教育主管部门引以为鉴,理顺机制,补足缺项。”离石区委政法委的认识清醒而深刻。
  很快,该区检察机关领衔深入群众及城区各大重点学校、辖区教体职能部门走访调研,与相关人员座谈,全面了解辖区招生现状、政策,分析入学诈骗案件的产生现状、成因及危害,并形成了《揭下入学诈骗的面具》专项调研报告,详细剖析了入学诈骗的手法、受害者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与此同时,离石区委政法委组织吕梁市公安局离石分局、离石区教育体育局、离石区委网信办召开跨部门联席会议,对入学诈骗类案件的受案情况、办案流程、处理结果进行了充分剖析。针对相关问题,各部门加强了对此类信息的研判分析,将发现的线索统一移送吕梁市公安局离石分局刑警队,由公安部门负责该类案件的侦办工作,形成了打击犯罪的合力。
  离石区检察机关还结合自身参与社会治理的职责,通过向上级检察机关的专题汇报,最终促成了两级检察机关分别向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分别发出《检察建议书》的有效举动。该建议从强化招生信息的透明度、完善重点学校招生制度机制、合理规划学位、均衡配置资源、完善审核流程、加大开学季的宣传引导工作、建立健全督导机制等多方面提出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的具体措施,对提升全市教育招生规范起到一定指引作用。

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打击治理两手抓两手硬

  政法职能部门的强力推进,使教育主管部门卸下包袱,找到了解决招生诈骗的相关路径。该区教育主管部门精心挑选5起在办理入学诈骗案件中极具典型性的案例,并编纂成易于理解的故事形式,制作成宣传海报张贴于显眼位置,以便群众及时了解,进一步强化防骗意识。
  特别是针对开学季招生诈骗多发的情况,离石区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将编纂的案例印发成宣传单,组织人员分赴各中小学入学审核点,开展了多场别开生面的防诈宣传活动,受到了在场家长的好评。
  离石区委政法委不断巩固专项行动成果,联合吕梁市公安局离石分局、离石区教育体育局会签《关于办理入学诈骗案件协作配合的意见(试行)》。该意见明确了各部门在打击入学诈骗工作中的职责分工、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制度要求,为构建更加紧密、高效的防范和打击入学诈骗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截至目前,离石区检察机关对实施招生诈骗违法犯罪行为的20余名被告人提起公诉,审判机关全部判决有罪。帮助被害人挽回经济损失300万余元。
  专项行动初见成效,进一步坚定了离石区委政法委建立长效机制的决心和信心。该负责人说,他们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入学诈骗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继续深化与各部门的协作配合机制建设,加强源头治理和预警能力建设;继续优化工作流程和方法,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打击入学诈骗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努力在全区构建更加安全、公正、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杨锐 王文博 通讯员李亚洲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4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9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3期

  • 第2025-04-02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