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就可以找到称心工作?许多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的焦急心理,夸大自身能力,虚构事实,以“找工作”为由诈骗钱财。他们通常会编造自己有特殊关系或渠道,承诺可以帮助求职者获得理想的工作,但实际上这些承诺往往无法兑现,最终导致求职者经济受损。
2021年7月,静乐县李女士的儿子大学毕业,一直没找到合适工作,她为此忧心忡忡。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女士听说熟人刘某神通广大,能安排工作。在一次饭局中,刘某拍着胸脯向李女士保证,自己人脉极广,只要肯花钱疏通关系,就能帮她儿子在银行谋得一份稳定且待遇优厚的工作,不过需要“办事费”35万元。为了儿子的前途,李女士虽有些犹豫,但还是相信了刘某。2021年9月,李女士东拼西凑,将35万元转给了刘某。刘某收钱后,信誓旦旦地承诺,最晚12月底前就能让其儿子入职。
然而,两三年过去了,入职的消息却石沉大海。李女士多次联系刘某询问情况,刘某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直到今年1月,儿子的工作依旧毫无着落,刘某甚至将自己的联系方式拉黑,李女士这才恍然大悟,向警方寻求帮助。
由于该案时间跨度大,相关人员众多,取证困难,案件侦查难度较大。为查清事实,静乐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办案民警连续数月大量走访调查、分析研判,两次前往广州、深圳等地,最终通过对转账记录、通话记录等线索的梳理,完成证据链闭环。今年3月,民警成功将犯罪嫌疑人刘某抓获归案,为李女士挽回了30万被骗资金。
经办案民警后续侦查,刘某还曾在2020、2021年两次对其他受害人以安排工作、调动提拔为由实施诈骗,涉案资金高达百万。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中。
警方提醒
一份称心的工作,需要每个人脚踏实地奋斗,没有什么“托关系”“走后门”的捷径。任何声称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帮人获取工作机会并索要钱财的行为,都极有可能是诈骗陷阱。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与家人商量,必要时及时向警方咨询,避免遭受财产损失。
本报记者赵丽 通讯员郝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