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耐心细致地解释,让案子处理得清楚明白,我心悦诚服。”在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释明中心签完调解协议的张先生感慨道。这番质朴的话语,恰恰代表了广大群众对运城法院推行“全流程司法释明”机制的切身体会——这一机制让公平正义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群众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实实在在触摸到的温暖与力量。
面对当事人因法律知识不足易生困惑甚至质疑的难题,运城市两级法院创新推出覆盖诉前、诉中、判后及执行全流程的司法释明机制,依托专业团队主动释法、精准答疑,成为化解心结、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金钥匙”。
从困境到突破:构建释明新格局
机制的落地并非坦途。“案件数量大、法官时间紧,难以充分释明。法官直接释明若尺度把握不当,易引发当事人倾向性质疑,对司法释明存在畏难情绪。”永济市人民法院栲栳法庭庭长吴运武坦言初期困境。
转机源于实践。在一起邻里纠纷中,一方因误喷农药致另一方40棵桃树绝产,双方在商议赔偿金额时僵持不下。法庭邀请派出所民警、村干部和种植专家共同参与,从法理、事理、情理多角度释明劝导,促成双方迅速和解。
受此启发,永济法院以运城市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的创建为契机,紧抓机遇,在辖区基层法庭探索构建由“镇长、法庭庭长、司法所所长、派出所所长”组成的“四长会商”机制,凝聚基层治理力量,形成司法释明合力,实质化解纠纷。同时,在永济法院专门设立司法释明中心,组建“1名员额法官+N(调解员、返聘老法官、律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的专业团队,为当事人提供覆盖诉讼全流程的司法释明服务。诉讼服务大厅还配备了智能案例查询设备并辅以专人引导,以案释法,帮助当事人理解规则,预判结果。目前,运城多个法院已设立司法释明中心并实质化运行。
从顾虑到认同:法官的释明动力
尽管增加了工作量,但法官们逐渐认识到司法释明的长远效能。“起初担心影响办案效率,后来当事人理解裁判逻辑和法律规定后,对裁判的认可度也相应提高。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诉、信访等‘衍生案件’,反而节省了法官整体办案的时间和精力,实质提升了审判质量和效率。”运城中院法官马金环表示。
司法释明中心的团队支撑,让法官释明更有底气。在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中,被告王某拒不到庭且坚持“彩礼不退还”。永济法院一审判决后,王某次日就提出上诉。承办法官刘艳峰深知此类型案件上诉处理不当易激化矛盾,于是,向本院司法释明中心申请协助。中心迅速指派经验丰富的家事调解员与刘艳峰组成团队,精心准备类案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的规定》,向王某面对面阐明:“未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时间较短,彩礼应当酌情返还。”法条与类案让王某的认识逐渐清晰,次日主动请求调解并达成协议。这种办案方式,不仅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实质化解,也节省了审判资源,提升了审判质效。“此次释明让我感到有强大团队支撑,更愿参与释明工作。”刘艳峰说。
新绛县人民法院张俊奇也对此深有体会。他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王某对利息计算方式不满,情绪激动欲上诉。张俊奇向该院司法释明中心申请,派出一位经验丰富的返聘老法官辅助释明。他们明确计算依据,厘清计算方式,细致解答每个疑问。近2个小时的释法说理,王某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原来法院是依法依规计算的,我之前理解有偏差。”
从困惑到信服:当事人真切获益
“真没想到,保险公司愿意和解,赔偿款这么快就到账了!”在夏县人民法院,拿到赔偿款的王女士难掩激动。这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中,保险公司在一审判决后对护理费处理争议提出上诉,作为原告的王女士收到上诉状后,为了能够尽快拿到赔偿款,向法院司法释明中心求助。承办法官吴晓娟积极搭建沟通平台,解决争议事项,最终促成保险公司撤回上诉并在7日内支付赔偿款。
释明工作更注重主动参与助力社会治理。一起涉及安保公司39名雇员的欠薪纠纷中,雇员们集体到释明中心咨询。释明人员积极指导填写诉状、审查证据,并主动联系安保公司法定代表人。在了解到双方均有调解意向后,及时将案件流转至调解中心,最终促成调解协议,切实将矛盾化解在诉前。
“司法的权威不仅源于裁判的公正,更植根于群众的理解和信任。”运城中院相关负责人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释法说理就是沟通与信任的最好桥梁。”这把名为“释明”的金钥匙,正在河东大地持续开启理解法律、信服裁判、化解心结的大门,让公平正义之光可感可触,直抵民心。
樊展鹏 靳彦
晒亮评
运城市两级法院的“司法释明”机制就是给老百姓开了个“法律明白馆”!以前打官司,老百姓常犯迷糊:“为啥这么判?证据咋整?”现在法官不端着架子,从起诉到执行全程当“翻译”,把法条掰成家常话,让当事人从“两眼一抹黑”到“心里透亮”。就像邻里纠纷里请专家算桃树损失,彩礼案里拿判决书当教材,这种“带着法条走基层”的劲儿,比生硬的判决更能解心结。
法官拉着镇长、老法官、律师齐上阵,组成“智囊团”,就像给案子“会诊”。民间借贷案,老法官算利息算得明明白白;交通事故案,法官帮着跟保险公司据理力争,这不光是解决官司,更是把司法公信力种进了老百姓心里。以前怕法官“偏心”,现在他们带着证据和法条上门来说道,谁还能不信服?
这机制最实在的是让法官从“结案了事”变成“案结事了”。现在释明到位了,当事人“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自然少了折腾。衍生案件少了,法官反而能腾出更多精力办难案,这才是真正的“双赢”。说到底,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能帮老百姓解疙瘩的“金钥匙”,运城市两级法院这波操作,算是把这把钥匙递到了群众手里。
亮评人曹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