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13年的‘心病’7天就解决了……”80多岁的赵大爷握着法官仇怀俊的手,眼角泛起泪花。13年前,一纸拆迁补偿协议为老人勾勒安居蓝图,却因“强拆”争议陷入漫长信访之路。近日,阳泉市矿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依托“仇怀俊法官工作室”,利用诉前调解平台,充分发挥团队分工协作的优势,仅用7天便让老人与房企握手言和,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2013年,赵大爷积极响应城市建设,同意某房地产公司拆除赵大爷原有住宅。2014年3月15日,双方签订《征收与补偿安置协议书》,协议约定:某房地产公司拆除赵大爷原房屋(面积97.71平方米)并向赵大爷补偿安置3套房屋。然而在协议履行过程中,赵大爷认为双方在签订协议中未就补偿安置的3套房屋价款及其他费用进行明确约定,且公布的拆迁安置实施方案不合理,为此,赵大爷拒缴履行原协议中约定的给付义务。
13年间,赵大爷不断维权,尽管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协调,但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今年5月底,赵大爷一纸诉状将某房地产公司诉至矿区法院。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接到赵大爷的诉状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法官仇怀俊带领审判团队立即研究制定调解方案,法官助理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情绪波动极易引发身体不适等突发事件,果断采取迂回调解策略——先行与老人家属、代理律师以及被告公司进行细致沟通,再向老人阐释协商意见。
在沟通过程中,审判团队对案件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挖掘双方争议焦点,对涉及的安置补偿协议条款以及相关证据材料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同时结合类似司法案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力求寻找合法合理且能平衡双方利益的最优解。
然而调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围绕购房款、配套设施费、付款时间等核心争议,因被告代理人无最终决策权,原、被告双方每提出一个新的调解方案,均需频繁致电被告代理人反复确认。审判团队不仅要安抚老人情绪,还需多次主动致电被告代理人耐心协商。调解现场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每一通电话都是对调解方案的修正与完善。经过长达数小时的艰难沟通,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公司同意降低购房款等费用,赵大爷需5日内一次性完成支付,被告公司于次日交付案涉3套房屋钥匙并协助赵大爷办理房屋产权证书等相关手续。
调解书生效后,赵大爷及其子女积极筹款,并如约携带现金前往被告公司。被告公司则主动配合完成案涉3套房屋的检验,确认房屋状态无误后,赵大爷当场交付款项,并顺利获取房屋钥匙。拿到钥匙的赵大爷激动不已,与家属一同将写有“七日光华解十三载积案,司法温情守百姓安居梦”的锦旗赠送给审判团队。
本报记者孔维佳 通讯员王馨亿
晒亮评
这起跨越13年的拆迁纠纷案能够化解,阳泉矿区法院打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既有“老中医把脉”的细致,又有“急诊科抢救”的效率,更不乏“售后服务”的贴心,给基层法院化解此类案件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最值得点赞的是他们“专病专治”的工作室机制。“仇怀俊法官工作室”不是挂个牌子走过场,而是真正把资深法官的经验优势转化为解纷效能。面对老人13年的心结,团队没有机械走流程,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梳理争议焦点,既算经济账更算感情账。法官助理对老人“迂回战术”的运用尤其精妙,通过家属和律师搭建沟通桥梁,比法官直接上阵更容易让老人接受方案,这种“间接治疗法”堪称调解艺术。
数字时代的“线上会诊”也是一绝。被告代理人在外地、决策需层层请示的现实难题,倒逼法院创新工作方法。审判团队化身“电话接线员”,手机铃声此起彼伏的背后,是几十通电话反复沟通协调的艰辛付出。把繁琐的谈判过程转化为“云端调解室”,既保证了程序正义,又跑出了调解加速度,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举措值得点赞。
“全程陪护”服务更是贴心。从调解协议签订到款项交付、产权办理,法院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全程跟踪服务,确保协议落地见效。老人送出的锦旗,道出了群众对司法效率最朴素的期待。这种“不仅要结案,更要事了”的办案理念,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所在。阳泉矿区法院这起案例证明:只要肯下绣花功夫,再难的骨头也能啃下来。
亮评人曹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