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的世界里,有些声音虽无法被听见,却同样值得被倾听。近日,沁水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特殊的离婚案件,双方当事人均为聋哑人。在法官的悉心调解下,这段婚姻得以和平终结,孩子的未来也得到妥善安排。
当原告在母亲陪伴下走进立案大厅时,她无法用语言表达诉求,只能通过眼神和手势传递内心的焦虑。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法院立即启动立案绿色通道,工作人员主动上前,用简单的手语沟通,耐心引导其完成立案手续,确保诉讼程序顺利启动。
立案后,法院进一步了解双方情况。原、被告均在聋哑学校受过教育,能读写文字并使用手语,但为充分保障其诉讼权利,法院积极联系沁水县特殊教育学校,邀请专业手语老师参与庭审,确保当事人能清晰表达意愿,平等行使诉讼权利。
经了解,双方当事人已分居三年多,婚姻关系确无维系可能,承办法官遂将调解重点放在子女抚养问题上。在手语老师的协助下,法官耐心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引导他们从孩子成长角度理性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孩子由男方抚养,女方当日支付分居期间的抚养费,并约定今后按每月800元的标准,每半年支付一次。
调解结束后,法院特意安排母子单独相处。孩子依偎在母亲怀中,母亲轻抚孩子的头发,用手语诉说着不舍与关爱。这一幕无声却深情,让在场人员无不动容。
本报记者郭志平 通讯员连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