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正上演着一场围绕一张泛黄收据的激烈争论。村民陈大爷颤颤巍巍掏出一张字迹模糊的收条,愤然道:“20多年前交给村里的买房钱白纸黑字写着,现在怎么就不作数了?”如今,隔壁村村民在自家坍塌的房屋地基上圈起了栅栏,陈大爷急得直跺脚。武乡县人民法院故城人民法庭的干警们与村干部围坐在办公桌前,绞尽脑汁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就此开启了这场宅基地纠纷的“破局之旅”。
陈大爷回忆,2002年,他以500元购得村集体所有的5间土坯房用于经营农牧场。去年,土坯房坍塌后,邻村村民圈占了土地。当陈大爷翻出珍藏的购房凭证时,却发现这张泛黄的收据既无村委会公章,也未写明四周边界,更未办理宅基地使用权登记。面对权属争议,老人辗转多个部门无果,最终找到故城人民法庭寻求帮助。
法庭干警接访后,迅速化身“法律顾问”展开司法指引,“别着急,您的情况得分三步走。”法官向陈大爷逐项解析,“第一步,权属证明是关键,购房收据只能证明交易事实,需补办房产证或确权文件才能主张权利;第二步,地随房走有原则,宅基地使用权依附于房屋,房屋灭失后需依法申请重建,且须符合‘一户一宅’政策;第三步,行政先行解争议,土地确权属行政行为,建议先向乡政府、土管所申请确权,必要时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分析完整件事情,法院现场协助陈大爷联系乡综治办启动行政调解程序。得知土管所将派员实地勘测后,陈大爷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笑着说道:“多亏法官给咱掰开揉碎了讲法律门道儿,以前两眼一抹黑的事儿,现在心里透亮!照着法官教的路子走,问题还真有转机了。”
干警们没就此停下脚步。考虑到陈大爷年事已高,跑部门多有不便,法庭主动与乡综治办、土管所建起“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内联合上门勘测。村干部也跟着忙活起来,翻出村里老台账,逐页查找2002年房屋买卖的相关记录。
法官与村干部还打算借这个事在村里开场普法会,讲讲宅基地确权、老凭证效力这些家常法律,让更多人遇上类似事时,心里有谱、手里有招。
通讯员张京涛
晒亮评
武乡法院的做法真是透着股“把老百姓事儿当自家事儿”的热乎劲儿!你看,法官没端着“坐堂问案”的架子,反而扎进村委会办公室,跟村民围坐着掰扯泛黄收据的事儿,这“法律门诊”开得太接地气了。陈大爷的事儿搁谁身上都着急:一张没公章的旧收据,塌了的房基被占,换作普通人早慌了神,但法官没说“证据不足你去补办”这种甩锅话,而是手把手拆成“确权、重建、行政诉讼”三步棋,连“先找乡政府,别直接起诉”这种避坑提醒都想到了,这不就是把法律条文翻译成了老百姓听得懂的“生活指南”吗?像唠家常似地给陈大爷讲得明明白白,难怪老人说“心里透亮”了。
最难得的是法院没有当“甩手掌柜”,光给方案不管落实,而是现场帮着联系乡综治办、土管所,把“打官司”变成“解疙瘩”,这种从“纸上谈法”到“实地跑腿”的转变,才是真把司法温度嵌进了田埂地头。其实老百姓怕的不是官司难打,而是不懂门道时的无助感,法院这手“送法上门”,等于给乡亲们递了把“解结”的钥匙,既解了具体纠纷,又顺道给大伙上了堂普法课,让“无证困局”这种老难题有了明明白白的解法。
老百姓要的不是冰冷的判决书,而是遇到麻烦时有人能站出来说句“我帮你捋捋”,法院这波操作,既是把司法温度插进了泥土里,也给基层治理树了个“有事好商量”的好榜样——法治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能帮老百姓擦汗、替乡亲们撑腰的实在事儿。
本期亮评人曹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