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孙家淦形象登上晋剧舞台

  晋剧《名疏记》,讲述的是清代山西名臣孙家淦不畏险恶,犯颜直谏,向乾隆皇帝上《三习一弊疏》的故事。
  值乾隆新朝初立,阿谀之风盛行,朝中权臣福敏、巴泰与朱藻沆瀣一气,造假龙靴,建“御靴亭”,曲意逢迎,谄媚圣上。直臣孙家淦忧心不已,直言敢谏,不畏权贵,捍卫正义,修《三习一弊疏》上奏。岂料孙家淦一腔肺腑之诚,却招致龙颜震怒,被贬谪于顺义领修城工。孙家淦仕途不顺而初心不改,修河道,查贪腐,救民于水火,凭借一身正气与朝中奸党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正邪之争。最终,乾隆皇帝幡然醒悟,方知“一弊”危害性之大。乾隆将孙家淦的奏折宣读于朝堂之上,与群臣共勉,后又将“御靴亭”改为“名疏亭”,并将《三习一弊疏》镌刻立碑以为警示。
  孙家淦奏折指出: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然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他的话切中时弊,一针见血,被誉为“大清奏议第一”。
  晋剧《名疏记》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展现廉吏与贪官之间的对峙结构,引发人们对黑暗势力的批判。剧中孙家淦处于因谏被贬、女儿被刺客误杀的被动局面,更加突出了他冒死为民请命的不可动摇的坚定精神。
  晋剧《名疏记》,以山西的戏剧艺术来表现山西的故事,塑造山西的人物形象,更能凸显地方历史文化的历史厚重与深度。该剧体现了晋剧鲜明的艺术风格,从音乐唱腔到整体的舞台设计都充分显示了山西地方特色,艺术再现了孙家淦这一人物形象和他跌宕起伏的宦海经历,热情歌颂了他做人为官忠诚正直的优秀品质。此剧的上演,成功将一代名臣廉吏的形象树立在了百姓心中。

晋法文
山西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会
《山西法治报》社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6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