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国各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而长治市黎城县的探索,恰似一股活水,在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里激荡出别样涟漪。这个立足县域特色、紧扣小县改革脉搏的小城,以高站位的谋划、真金白银的投入,严格对标《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不仅高质量完成“五有”“一厅+四室”的硬件升级,更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智慧,为化解群众急难愁盼、守护社会和谐稳定,开出一副独具特色的“黎城良方”。
规范化筑基,注入法治便民“新鲜血液”
黎城县综治中心是一栋独立的两层小楼,楼内布局合理,群众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解室、群防群治工作室、心理服务室、调度指挥室等功能区域划分清晰,且各项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这里的一切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自综治中心启动规范化建设工作以来,黎城县综治中心在县委政法委的牵头统筹与精心部署下,积极推进办公场地的重新改造工程。此次改造投资50余万元,按照“五有”目标、“五个规范化”和“一厅+四室”的建设要求,对综治中心进行全面提档升级。新落成的综治中心占地1500平方米,开放式服务窗口功能齐全、布局整齐。
结合小县城改革方案,黎城县综治中心推动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整体入驻,“工会驿站”创新亮相,休息椅、药品箱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提档升级后的综治中心加足“平安法码”。
家住太原的张某与在黎城工作的妻子郝某分居多年,因女儿患病遂向郝某索要治病费用,但为照顾女儿无法前往黎城。得知这一情况后,法律援助中心主动联系张某,并指定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代理律师认真承办,经法庭庭审调解,郝某同意拿出4万元用于孩子治疗。该案是法律援助中心入驻综治中心后,为群众提供便捷贴心法律服务的生动例证。
“全科诊疗”运行,绘制法治化解“路线图”
步入黎城县综治中心群众接待大厅,仿佛置身于一家集合“1+4+N”个功能室的基层综合治理“全科医院”,矗立在正中央的导分台犹如一个“挂号室”,将矛盾纠纷一揽子汇入,再分类受理,最后分流至各常驻单位的服务窗口。常驻综治中心服务窗口的专职人员则像一名“全科医生”精准“坐诊把脉”,以闭环办理的模式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在哪里,我们就要将基层治理的触角伸向哪里。”黎城县综治中心主任雷俊香介绍道。新建的综治中心按照功能定位,聚焦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整合多部门资源,统筹法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常驻,推动法律援助和公证处整体入驻,人力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和工会、妇联、法学会等群团组织轮驻、随驻,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实现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截至目前,黎城县共受理各类事项7712件,办结7712件,办结率100%。其中,矛盾纠纷类271件,办结率100%。
智慧治理升级,助力法治效能再跃升
在黎城县综治中心调度指挥室的智慧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如同社会治理的“生命体征”,不仅能够实时跟踪、精准定位流动人口动态,还接入县域公安、交通等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端口,与本地化治理数据深度融合,推动基层治理从粗放式的“经验驱动”向精准式的“数据智能”跨越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把综治中心信息化建设视为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着力点,通过高位谋划推动,引入第三方服务公司,为矛盾纠纷化解注入强大科技力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智慧治理新格局转变升级。”黎城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郭孝军满怀信心地说。
黎城县综治中心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与实践,成功搭建起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稳固根基。该中心通过阵地、机制、科技“三位一体”的创新融合,为其“全科诊疗”模式在化解基层矛盾、提升治理效能方面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
本报记者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