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赶着羊群摘穷帽

  “咩咩咩……”听着羊倌的声声叫唤,一只只雪白的羔羊从圈内鱼贯而出;“啪啪啪……”伴随着声声清脆的鞭响,羊群瞬时化作一支“整齐”的队伍走上出村的道路。
  羊倌名叫张玉勤。今年58岁的张玉勤是武乡县洪水镇熬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年前,好学肯干的张玉勤买了5辆大车跑运输,日子过得很是红火。好景不长,由于车况的问题,张玉勤把挣的钱全赔进去了。想着两个儿子将来还要成家,张玉勤东拼西凑借了点钱在镇里开了个副食店,种了10亩玉米,勉强度日。好不容易把借的钱都还完了,妻子和大儿子却接连得了脑梗,副食店没人照看只能关门,家里的地也荒了。为了给妻儿看病,张玉勤家人又返贫了,这次成了村里典型的贫困户……
  熬垴地处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差,耕地少,底子薄。这几年,靠着整村推进项目,村里通了水泥路,建了卫生所,修了文化大院。生活虽说方便了,但致富门路依然很窄。
  “我们村被县里确定为2016年脱贫村,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75人,针对熬垴村的实际情况,县乡村干部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张庆云说,刚开始召集大家商量发展养殖业,贫困户一致同意养羊。26户贫困户按人头每人补1000元切块资金,比如张玉勤家四口人就能补4000元,买10只羊花了6000元,但他自己只需掏2000元。
  熬垴村的贫困户们很快的领到了260只“扶贫羊”。但养羊不仅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精细活,谁来管理成了大难题。“让玉勤当‘羊倌’吧,他本来就懂养殖技术,而且又认真,我信得过他。”人群中,不知谁说了一句,大家一呼而应。最终张玉勤当选了“扶贫羊倌”,成了贫困户的“免费代言人”,由他负责栏圈建设,防疫消毒,解决了贫困户们的后顾之忧。张玉勤购买了有关养殖书籍,开始学习养殖技术,向有经验养殖户请教。每天一早,把家里安顿好,他就去了羊圈带着它们满山跑。
  “羊天生好动,吃草也是边走边吃,在圈里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产绒量低、产肉量小的后果。到了冬天,羊每天还要吃辅食,张书记和我们一起商量如何在家种玉米、红薯等饲料饲养羊。”张玉勤初略算了一下,按照26户贫困户各家的情况给大家分配下去,每家按时按点把羊要吃的辅食送去羊圈。
  “不光是养羊有了收入,加上10亩玉米地收的10000元和自家核桃林收入的1500元,我再也不用发愁了……”过去那个沉默寡言的张玉勤,变得越来越开朗了。
  “到了来年春天,10只羊就能变成20只羊了,脱贫就有希望了……”张玉勤扬起的眉梢,眯着的眼睛、咧开的嘴角和愉悦的声音,感染了周围的人。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史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1-09期

  • 第2017-01-08期

  • 第2017-01-07期

  • 第2017-01-06期

  • 第2017-01-05期

  • 第2017-01-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