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17年春节即将到来,本报自1月13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陆续刊发记者从基层一线采访的新闻报道,讲述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反映基层干群的生活状况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生动的故事、细腻的笔触展示全省“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表达人民群众对我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热切盼望,以及为实现“塑造美好形象 实现振兴崛起”的战略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心声与干劲。
迎着冬日暖阳,记者走进恒山脚下的浑源县驼峰乡田村,一座小有规模的光伏发电站让人眼前一亮: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地排列着,犹如列队等待检阅的士兵,蓝色的大沿帽在太阳照射下闪闪发光。
这是驼峰乡贫困百姓的脱贫致富电站,是当地光伏扶贫项目中的一个典型。
驼峰乡地处浑源县城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贫困乡镇。15个行政村中10个是贫困村,贫困人口约占全乡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浑源国昶新能源有限公司在田村的荒山、荒坡上建起20兆瓦光伏扶贫地面电站,让当地群众坐享“阳光收入”。
这是浑源县靶向治疗、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是该县为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谱写‘富裕、美丽、诚信、和谐、幸福’浑源新篇章、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迈出的坚实步伐。
项目“上菜”,群众“点菜”——产业扶贫全覆盖
扶贫攻坚,是集结号又是路线图,主线便是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实现永久脱贫的根本,是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的重心是项目,核心是精准。只有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分类推进、精准破题,产业扶贫才能呈现出农业提质、工业升级、旅游发力的良好局面。
该县深入分析了全县的贫困状况、各乡镇的立地条件和产业结构之后,按照宜林则林、宜芪则芪、宜牧则牧、宜农则农的原则,西南山区重点发展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和特色养殖,东南山区重点发展优质马铃薯、蚕豆种植,平川区重点发展高产玉米种植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北坡区重点发展特色小杂粮、干鲜果生产和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目前,安瑞、国新、泽青、万生、丽珠等30多家黄芪种植加工企业在9个乡镇实施黄芪产业扶贫项目;政通、安瑞、泰丰等企业和200余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在18个乡镇实施扶贫养殖项目;京仪、国昶、风光新能源等3家光伏企业,在西留、驼峰、吴城3个乡镇实施光伏扶贫项目。
这些项目成为新的经济亮点,也成为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以驼峰乡为例,该乡总投资1.7亿元的20兆瓦光伏分布式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项目已经基本建成,同步实施的总装机量1000千瓦、年发电总量168万度的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覆盖高窑、梨园、驼峰等1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村建设100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一个,目前都已实现并网发电。村级电站项目作为村级集体固定资产,可为村里提供25年连续稳定的经济收入。光伏扶贫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通过发展生产、医疗救助、教育等,用于村级集体公益事业,进而帮助、带动全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走出贫困。
这些产业项目,还让当地农民有了就地变身产业工人的机会,从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民变成领取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农民”。更加可喜的是,农民还可以根据距离远近、自身特长、工资多少等条件来选择参与哪个项目。
“去裕隆祥公司收木耳、去国新晋药集团修建黄芪等等,我们能干的活儿可多了呢!农闲时候找个挨家近的企业去干点活儿,每天能赚七八十元钱呢!”蔡村镇尧村的陈小菲介绍说,县里头的产业项目多了,村里的妇女、老人在农闲时候的选择也随之增多,脱贫致富的门路自然也就广了起来。
挪出“穷窝”,授鱼授渔——换水换渔不返贫
扶贫攻坚,是勇气更是决心,是狠下功夫、下真功夫、真脱贫、确保不返贫的决心。
下决定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的同时,浑源县还将精准扶贫与社会保障政策相衔接,对居住生活条件极差的贫困农户实施住房改造,对采煤沉陷区和地质灾害点实施整体异地搬迁,对因各种原因没钱盖房的五保户进行集中安置。
记者在距离浑源县城2公里的东辛庄村搬迁安置项目工地看到,数十栋宽敞明亮的高楼整齐排列着,工程负责人介绍说,该县的易地扶贫搬迁与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都在有条不紊地同步进行着,安置区还规划建设了学校、医疗、三中心三园区一广场(就业培训中心、社区管理中心、健康养老中心、文化创意园区、物流产业园区、农贸市场园区、文化休闲广场)等配套工程。
该负责人还解释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这些贫困百姓能够“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浑源县规划了产业园区扶贫、光伏扶贫、生态扶贫、技能培训扶贫四种扶贫模式。产业园区扶贫即在附近园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安置就业一批劳动力,建设“三中心三元区”就地安置一批劳动力;生态扶贫是要将安置区列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以土地入股或土地租金入股中药材企业;光伏扶贫是在安置区楼顶建设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同时引入大型企业,结合土地治理发展林光互补、药光互补、草光互补产业;技能培训扶贫即建设占地10亩、拥有10个专业、一次可集中培训500人的公共实训基地项目,该项目已被省发改委列入重点扶持项目,将为全县旅游餐饮等三产服务业培育、输出技能人才。
扶贫先治愚,扶贫须扶智。培训扶贫、教育扶贫不仅仅是针对异地搬迁农民,也是浑源县精准扶贫的主要政策之一。
贫困农民文化水平参差不平,部分贫困户群众有时间、无特长,想找出路、却无思路。为此,该县围绕种植、养殖、旅游、传统手工艺四大产业开展技术培训。相关部门邀请科技辅导员、种养殖专家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及指导,手把手传授技艺,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2016年,该县先后举办大棚蔬菜种植、食用菌培育、黄芪羊养殖等技术培训特色产业培训班31场次,组织近62名专家下村开展农技指导,累计培训4000余人次。
同时,该县还通过政策吸引、金融支持等方式,引导乡土人才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社,将同行业的乡土人才组织起来,聚集种养殖能手、经纪人200余人,发挥群体优势,实现农村科技资源有效共享、共同致富。
打造铁军,攻坚拔寨——干群合力拔穷根
扶贫攻坚是总攻令也是军令状。有军令状必有攻坚力量。
一如往常,午饭时间过了,县委书记张清河刚从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工地上赶回来,一坐下就和大伙儿说起工程进展情况,张书记对各个主要扶贫项目如数家珍,挨个讲、挨个问;旁边的县长王继武饭还没吃一口,接了个电话就匆忙赶赴工作一线;一起吃饭的宣传部长黄姝琦和其他几个干部商量着如何能把其他地方好的扶贫经验复制到自己的包点乡镇去;驼峰乡乡镇党委书记壮起胆子来找县委书记“要”扶贫项目……
午饭后的政企对接会上,副县长李跃新、经信局局长白彩等几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山西国新晋药集团浑源药业、浑源国昶新能源、山西裕隆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主要扶贫项目运营公司的负责人谈合作、讲发展、说困难,水都顾不上喝一口……
在浑源县采访,记者被当地干部群众和企业家们对扶贫攻坚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热情所感染。从书记县长到普通干部,从县乡机关到企业乡村,这种责任感和热情层层传导,互相感染。
他们,就是大同市浑源县扶贫攻坚战的主力军。
为有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浑源落实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强化第一责任人责任、强化领导包扶推动作用、强化驻村工作队促动作用,让各级领导及精兵强将深入扶贫工作一线,将脱贫攻坚主阵地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检验场,打造扶贫“铁军”,打通精准扶贫的“滴灌”通道,有力地推动了该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进行。
首先,该县在省、市重新调整下派的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基础上,坚持“大不动、小调整”的原则,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对部分县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截至2016年12月20日,共有137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和156名第一书记驻村蹲点,与贫困户精准对接、精准帮扶。这些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共制定脱贫计划281个,实现了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至少增收5万元;引进项目68个,争取各类资金562.7万元,为村民办实事好事2040件,捐赠物资4.3万件。
其次,该县还严格落实“一带三创”、“强腰行动”,坚持把基层党建资源向脱贫攻坚聚焦,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分期分批对全县“两委”主干、“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共计2100多人进行了集中培训。
同时,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了脱贫攻坚承诺践诺活动,3700多名无职党员争当脱贫攻坚“排头兵”,协助“两委”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动态识别、村务监督、纠纷调解等各项工作,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了解扶贫政策、提高致富本领、增强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全县初步形成了“支部引领、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脱贫攻坚氛围。
上下齐心同攻坚。2016年,该县共完成29个贫困村脱贫,脱贫人口7500人,超出脱贫任务8.7%。
乘胜追击早谋划。日前,浑源县又紧锣密鼓地确定了2017年脱贫34个贫困村、9000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并确定了万亩蔬菜种植基地、3万亩黄芪基地、5万只鸡养殖基地、5千万小额信贷、2万千瓦光伏集中扶贫电站建设、5个乡镇移民搬迁等扶贫项目,不忘初心,再次出发。
本报记者 杨晓明 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