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浑源县参加一个座谈会时,一位思路清晰、语速飞快、敢于挑战、勇于冒险、善于把握商机的年轻企业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他是一位80后创业者,他创办的山西裕隆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健康养生食用菌为主导产品,集新特产品开发、菌袋生产、规模化栽培及产品的粗、深、精系列化加工为一体的大型食用菌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
这位年轻的创业者,名叫于智勇。从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后,他顶着重重压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从建筑工程到装饰装修工程,于智勇起初的创业经历都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并且小有成就。2012年,他大胆瞄准北方地区食用菌产业开发的空白,经多方考察和反复规划后,果断转行,投资3000万元返乡创立了山西裕隆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依托山西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研发团队和技术专家,聘请、培养了大批农民技术员,建立起自己的技术骨干团队和日产10万有机食用菌菌袋生产线,为大力推广贫困户种植、精准脱贫做了准备。
虽然有了技术力量,可是农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如何有效保障周边贫困农民的零风险、高收益,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呢?于智勇经过多方考察、精心培育,确定了适合浑源气候、土壤等农业条件,并且生长周期较短、见效较快且收益可观的菌菇品种,还创新型地将当地特色重要产品黄芪的下脚料作为培养基,培育出营养丰富、兼具药用和保健作用的新型功能食用菌——北芪菇和北芪耳。
然后,他又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和适当垫资、回收产品等形式,鼓励和带动周边农民参与种植其公司菌种。在菌袋培育前期,裕隆祥公司按照一定标准借资给合作社和贫困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给予全程技术指导;之后再按照保护价回收产品,确保农民从种植到产品销售的利益最大化。
于智勇为农民算了这样一笔账,每种植一亩玉米可产1500斤,毛收入1500元左右,扣除籽种、化肥等农资费用可收入在600元左右。而种植一亩北芪耳约产干木耳800-1000斤,收入在28000-35000元左右,扣除菌棒、草帘、管道设施等费用,亩收入在5000-6000元左右,“千斤粮,万元田”变成了现实。
农民也在算经济账。他们从这样的“懒人农业”合作模式中受益后,积极性大大提高,裕隆祥公司的种植基地也就不断扩大。公司由此实现了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制种、统一发放,产品统一回收、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八统一”经营理念。
2016年该公司共生产菌棒380万袋,实现销售额2400多万元,利润近400万元,有效带动周边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户均增收超过10000元。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下一步,于智勇将充分利用废弃菌棒鼓励贫困户种植经济作物,改良盐碱地,打造循环产业,同时建设食用菌深加工车间,利用恒山旅游资源,打造蘑菇宴,做方便菌汤等系列化产品,以获取更大的扶贫效益。
(本版稿件、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杨晓明 李 影 通讯员 安兴旺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