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山西智造”如何造?

  为协同推进“山西制造”振兴和“互联网+”行动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促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山西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日前发布。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骨干企业普及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制造形成亮点和特色;全省建设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企业等示范标杆;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工业云企业用户数量、库存周转率、能源利用率明显提升,新产品研发周期明显缩短;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8%;工业信息安全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通过5年努力,形成初具规模、特色鲜明的融合式发展新生态,全省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融合发展


  《方案》提出我省将统筹推进重点行业融合发展。在装备行业以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煤机装备、煤层气装备、煤化工装备、电子装备、重型机械装备等为重点,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工业机器人开发和推广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鼓励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协同、远程运维、研产供销一体化集成,实现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生产技术一体化。
  在材料行业,我省将以新型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为重点,以智能化制造、协同化组织、平台化运营为方向,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感知终端等信息通信技术,积极探索生产工艺、生产管理、安全、能耗、污染监控等大数据分析,改造和提升新材料全产业链。
  对于消费品,我省将以生物药物、特色食品、轻工纺织等为重点,提升用户体验和满足个性化需求,推广以订单为核心,多品种、小批量、快速灵活柔性生产的组织模式,加大对生产线个性化定制、产品溯源、虚拟体验、社交营销O2O等改造。

多样化营销


  《方案》鼓励重型机械、煤炭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化工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等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现场数据采集传输、设备运行实时监控、故障预测与诊断、健康状态评价等远程主动运维服务,提高生产安全与生产效率,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开放共享的新型产品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并支持智能终端、工控系统等制造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建运营服务平台,延伸企业价值链。
  在营销方面,我省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合作,发展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探索“粉丝经济”、个性化推送、基本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移动O2O等多样化营销模式。同时,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建立客户大数据库,开展用户消费行为分析,实现互联网定制;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煤化工等企业,通过第三方行业垂直平台和产业链合作模式进行采购和销售,提升企业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化解过剩产能;发挥互联网无缝衔接用户和市场的优势,建设线下品牌集成体验店,广泛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挖掘的体验式营销。

“双创”平台


  《方案》提出要打造融合发展的“双创”平台,打造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实行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制等风险共担和收益分享机制。
  我省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内部资源平台化,利用“双创”平台将大企业所具备的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通过培育内部创客文化,激发员工创造力,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制造企业和投资机构可联合设立创客工场、创客学院、创客基金与众筹平台,搭建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众创空间,开放“双创”平台,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企业还可通过网络社区等形式广泛征集用户创意,通过互联网众包平台聚集跨区域标准化产能,满足大规模标准化产品订单的制造需求。
  今后,互联网企业、电信企业可以针对制造业企业建设“双创”服务平台、第三方服务平台。同时,依托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园区及制造企业,发展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型众创空间,建设多种形式的“双创”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支持智能化制造的“双创”基地;并实施众创空间示范工程建设,发展“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2-05期

  • 第2017-02-04期

  • 第2017-01-27期

  • 第2017-01-26期

  • 第2017-01-25期

  • 第2017-01-24期

  • 第2017-01-23期

  • 第2017-01-22期

  • 第2017-01-21期

  • 第2017-01-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