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创新动能的厚积薄发

  • 太钢以科技创新积聚市场竞争力。图为工程师正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查看新产品的内部结构。(资料照片)

  •   2016年以来,我省工业增速逐月加快,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一批批带有“山西制造”标签的工业产品频频登陆国内外高端市场、重点领域,展现出“山西制造”正向“山西智造”的嬗变,而这一切都缘于 ——
      2016年12月29日,太重制造的首台400英尺钻井平台成功下水,标志着太重从陆地工程装备实现到海洋工程领域的跨越。这座钻井平台有85%的关键设备都是由太重自主研发。特别是核心部件升降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
      2017年1月9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向社会公布,太钢终于生产出高性能、易切削、不开裂的笔尖专用钢材。这意味着,太钢啃下了自主生产笔尖钢这块硬骨头,可为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了“中国笔头”!
      ……
      2016年以来,我省工业增速逐月加快,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这其中,苦练“山西制造”真功夫正在成为工业领域发展的新主题。随着带有“山西制造”标签的机械设备、工业材料频频登陆国内外高端市场、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一个转型的新山西形象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国企领跑,亮出山西实力


      2016年12月29日,太重集团进军海洋工程领域的代表性产品——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TZ-400”,在太重天津临港重装研制基地成功下水。该平台下水采用国内首创重载运输车滑移平行下水工艺,实现了平台建造工艺的一项重大突破。这是山西省首个海洋钻井平台产品,同时也被天津市海洋局列为海洋经济示范区重点支持项目,对于太重集团海工产品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此为起点,太重将建成一流的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发、设备成套制造基地,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实现“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2017年新年伊始,太重集团矿山设备分公司与俄罗斯极地黄金公司一次性签订了两台20立方米和3台35立方米大型矿用挖掘机的供货合同,总价值近3亿元。其中20立方米挖掘机是首次进入俄罗斯市场。
      与此同时,在太钢冷轧硅钢厂,一批最新研制的硅钢产品正在进行最后的性能测试,这批硅钢不久将首次运用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上。就在几天前,太钢不锈钢、硅钢、碳钢三大系列产品又成功获得印度国家标准局现场认证,为太钢打开通往印度和周边高端市场的大门。2016年,在钢产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太钢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实现利润12.9亿元。其中,新产品的市场贡献率就达到70%以上。
      太钢不锈钢技术总监李建民说:“尽管近年来钢铁行业遇到了困难,但在国家‘一带一路’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太钢每年拿出营业收入3%以上的经费用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去年以来,太钢有28个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新研发十余种替代国外引进产品和国内首发、首创产品,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铁路、石油、交通等重要领域。”
      今年初,太钢集团再传喜讯。经过5年里数不清的失败,太钢生产出高性能、易切削、不开裂的笔尖专用钢材,彻底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小小的“笔尖”,书写出的是创新驱动的中国力量。
      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据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6%,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创新活力,正使“山西制造”完成向“山西智造”的嬗变。

    煤企突进,转型时不我待


      2016年12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山西焦煤集团华晋焦煤公司在瓦斯综合治理以及安全开发利用上的一项新突破,与探月工程、航母工程等项目一起获得了中国工业领域的“奥斯卡”大奖——“中国工业大奖”。这个项目的设计初衷,缘于集团下属沙曲矿12亿吨高热值主焦煤的开采对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从2009年开始,华晋焦煤借助产学研合作,在立体化抽采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研发突破,瓦斯浓度被严格控制在了0.8%以下,实现了工作面瓦斯零超限。安全高效的开采,使稀缺焦煤资源回收率提高13%,新增产值5亿元,高低浓度瓦斯利用率分别达到100%和80%,这一模式对提升中国煤炭行业瓦斯治理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春前夕,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一派忙碌,他们自主研发的国内又一项尖端技术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正在走向市场。这种电池平均导电性能可以达到21.2兆瓦,远高出了20兆瓦左右的业内平均水平,要知道这个指数要想提高0.1都会像百米大赛的成绩提高0.1秒钟一样,非常困难。
      不仅如此,瞄准具有着较高转化率的单晶硅电池,晋能集团在文水投资11亿元建设了光伏组件生产基地,经过两年攻关,他们研发的高转化率单晶硅电池终于研发成功。现在市场上大量的高效多晶产品是在265瓦功率档位,晋能集团的产品达到了275瓦,单晶的背钝化产品转换效率超过了21%。其意义在于,如果每一块电池板从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提高10瓦,全球光伏产业一年多发的电可以让1000万个家庭用上一年。有此技术,晋能集团有望跻身全球前列,领跑中国甚至全球光伏制造业。
      具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山西,不再“靠山吃山”,而是登高望远、抱着“金碗”搞创新,坚定地走转型之路。正如省煤炭工业厅总工程师武玉祥所说:“我们山西煤炭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采掘产业,山西煤炭是关系到山西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产业,它放在全省经济发展的宏观总体格局里去考虑,甚至可以放到全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去考虑。我们要依托煤、发展煤、延伸煤,甚至超越煤。”

    民营企业,小肩挑重担


      2016年在珠海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山西科泰航天同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共同参展。在这样一个顶级的展会上,和波音、空客、中航、中国兵器集团这些大块头相比,科泰航天并不出名,但在展出的众多武器装备中,却有多个型号装配着科泰产品,一个民营企业能打入军工市场,依靠的正是创新这个杀手锏。
      在不依赖卫星导航的条件下,科泰的工程师们把武器定位精确度缩小到了几米范围,这比百步穿杨还要精确上千倍。凭借着在传感器上多年的技术积累,科泰把不同的功能部件组合在一起,集成出一个实时监控武器系统各项参数的新产品。今天,科泰的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产品成功在陆、海、空、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各军种进行了重要的服务。
      依靠科技发展经济,使创新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山西,从上到下,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认准了创新发展引领发展这条道路。“十二五”期间,全省有效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科技经费投入连年增长,2015年,全省R&D经费投入152.2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9.3%。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立项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团队79个。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新批准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43家,潞安集团建成我省首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国家各类科学技术奖4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加,201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207.6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7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一五”末的199家增加到720家,长治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增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7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2-05期

    • 第2017-02-04期

    • 第2017-01-27期

    • 第2017-01-26期

    • 第2017-01-25期

    • 第2017-01-24期

    • 第2017-01-23期

    • 第2017-01-22期

    • 第2017-01-21期

    • 第2017-01-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