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财经·综合

晋企用工之惑:有解?无解?

  • 尽管周末并没有招聘会,太原市人才市场的门口依然有不少求职者驻足留意招聘信息。 本报记者 冯杰 摄

  •   每年春节过后,都是招聘市场的“黄金期”,企业需要各式各样人才,大量求职者也渴望就业机会。然而,总有不少企业感叹招人难,许多求职者则表示找个好饭碗不容易 ——
      “快递员转行送外卖”、“圆通快倒闭了”……前不久,几条快递公司招工难的消息在各网络平台上争相转载,引发普遍关注。不少人感叹,月薪三四千元,怎么还找不到愿意工作的人呢?
      事实上,这不仅是快递公司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也是眼下我省民企用工现状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每年春节过后,都是招聘市场的“黄金期”,企业需要各式人才,大量求职者也渴望就业机会。然而,总有不少企业感叹难找到需要的人才,许多求职者更表示找个好饭碗不容易。有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告诉记者,是企业和求职者的信息不对称,才造成了“你有一身非我需要的技能”的尴尬。那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到底何时才能破解?

    节后再现“用工荒”

      对于我省不少民企来说,“用工荒”已不是新话题了。
      晋城人刘李东有自己的厂子,主要做来料加工的活,这几年,企业用机器换人,陆续投入了五台机械手,但技术工一直紧缺。“最近两年订单不多,竞争压力变得更大,机器换人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明显感觉工人比以前难招了。”刘李东说他目前只能通过提高工资的方式招人,而增加的成本只能让出一部分利润来消化。
      与刘李东有相似感觉的人还有不少。在阳泉做塑胶生意的张全勇告诉记者,他们的注塑工一直紧缺,尽管今年企业一早就四处招工,但有两条生产线仍处于停摆状态,“最心疼的就是机器停在这里却没有工人做。”张全勇说,一些有能力的外地人还是希望能在省会城市落脚,人才外流造成了企业的窘况。
      那么,在太原的企业情况会好些吗?位于太原市学府街的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也在为人员流动过快而担心。
      “这两年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很快,我们企业也希望拓展一下线下零售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就增加了好多方面和种类。”这位褚经理表示,现在不少年轻人缺少企业归属感,有合适的岗位他们会比较,一旦谁给出更高的工资,员工就会立刻跳槽。

    求职心态在变化

      记者了解到,招工难的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让不少中小微企业不堪重负,过去几年,各地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
      以太原为例,2014年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450元,2015年提高到了1620元,也是首次提高到1500元以上。
      “很多员工入职不久就要求加工资,不加就跳槽。这些业务员手上也累积了很多资源,放走了也难再找,所以只能协商加薪。”褚经理说。事实上,企业招不到人的同时,许多求职者的心态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来自河南新乡的钟小琪今年28岁,春节前,她辞去了在太原某公司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太原了,辗转过三家公司,在这家公司做了快三年了,主要负责电商产品设计。”回忆这段日子的生活,小钟直言太累了。“基本每天都要工作到晚八点,碰上搞活动还要连着好几天通宵,经常饭都顾不上吃。”
      小钟告诉记者,这两年新乡的电商产业也在发展,她准备回去休整一下继续工作。“或许也会很累,但就电商产业来说,小城市可能会更有发展空间。我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工作地又离家近。”
      “现在的年轻人很有想法。”今年38岁的刘大哥是太原万柏林区某快递门店的店长,他说,年后回来工作,除了看到一大堆积压的快递外,还发现有两个快递小哥也没有再出现。
      “临近年底或每年开春,招人已经是常态。我们招人的待遇从优,但对我们来说招进人不难,难在留不住。服务业的工资是一天天跑出来的,非常辛苦,要留住身体好、有力气的年轻人,确实不是容易的事。”刘大哥说。

    趋势还将会延续

      招人难、留人难面对求职难、就业难,这对矛盾究竟有解无解?记者对此采访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周洁,她认为,一方面劳动力总数量下降,年龄结构不优化;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转移,农民工回流人数减少。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优劣企业的用工分化,造成部分企业用工困难继续深化。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中看到,2016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为907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比上一年减少了349万人,这也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连续第五年萎缩。
      周洁表示,过去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土地转移出来,这两年的转移潜力在持续减少。从山西劳动力市场来看,人数减少的同时,这两年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一直在上升,这也给企业用工造成了困难。
      对此,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裴成发也认为,今后,节后用工荒将呈现常态化、广泛化趋势,这是劳动力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或许将倒逼产业迁移,同时也将倒逼一些企业转型升级。
      “事实上,要想缓解如今的用工难题,根本还在企业,毕竟企业是用工的主体。像现在这样利用低端劳动力获得发展,已经越来越难。这就又要提到我们经常说到的话题,企业须利用转型升级来向效益、品牌要利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给予高新人才更多培训机会,才能吸引更多有‘含金量’的就业者。”裴成发说。

    本报记者 王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3-22期

    • 第2017-03-21期

    • 第2017-03-20期

    • 第2017-03-19期

    • 第2017-03-18期

    • 第2017-03-17期

    • 第2017-03-16期

    • 第2017-03-15期

    • 第2017-03-14期

    • 第2017-03-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