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运城:景区改制迸发无穷“活力”

  • 通过市场化运作后,今年春节期间,李家大院年俗文化游园会广受游客追捧。

  •   

    编者按
      2017年1月,为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旅游服务水平,山西省出台了《2017年全省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推进方案》,明确了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方法、路径及时间表等,并通过调查摸底,确定首批149家景区(景点)进行改革创新。
      目前,山西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战,一些景区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改革步伐。
      近日,记者深入运城市的一些景区实地采访,感受到了景区改革后所带来的诸多变化——
      4月6日,在芮城大禹渡风景区内,虽然不是周末,但乘坐气垫船去黄河上游玩的游客还真不少。在景区内,记者看到,国内首条玻璃滑道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主体已经基本完工,“五一”将正式运营。
      “这个玻璃滑道项目是2016年底经多家公司激烈竞争后,项目最终落地大禹渡景区,该项目投资1500余万元,全长有500多米,因资金到位,施工进展非常顺利。”山西恒圣通集团董事长、大禹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五说,自2016年公司正式接管大禹渡景区后,就对景区全面实施市场化运作,成功举办了大禹渡古庙会、大禹渡文化旅游节、大禹渡中华国粹艺术暨羊皮筏子狂欢节、大禹渡踩泥节等重要活动,拓展了景区的功能,激活了市场,使大禹渡景区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运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吴丽宏说:“此次景区景点改革,运城市的一些景区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破解难题,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改革步伐。尤其是目前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一些景区,通过两权分离、市场化运作手段等为景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市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做法。”
    市场化经营使景区迸发新活力
      旅游的核心要素是景区,山西景区景点体制机制不活俨然成为制约自身发展、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弊病。
      大禹渡风景区是由上世纪70年代大禹渡电灌的建成而形成的一个风景区。景区占地450公顷,依崖傍水,地理独特,风光秀美,并且具有美丽的历史传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该景区早在1990年就对外开放,但因为是灌区自我经营,沿袭着国有景区的以往的管理模式,多年来一直没有起色,经营上也遇到了很大困难。
      2016年,景区由恒圣通大禹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芮城县水利局、大禹渡景区签署承包协议,恒圣通大禹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负责景区的管理经营。
      “从2016年底开始,大禹渡风景区采取商业性开发、企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使景区面貌焕然一新,迸发出无穷活力。”山西恒圣通集团董事长李小五说,我省提出要把文化旅游业加快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实现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特别是在各地市推进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之后,我们心里更有底了,更敢往景区投钱了。
      据记者了解,大禹渡景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后,编制了景区总体建设规划,确立了景区发展战略;对景区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定员定岗定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升服务质量,使景区的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尤其是积极投资建设了一些重点项目,大大拓展了景区的外延,丰富了景区的内容和内涵,进一步完善了景区的产业链,增强了景区的功能,也提升了景区的品牌形象。改制后每季度游客数量达到20多万人次,是改制前的7倍,综合效益明显。
      沈华,是一位在运城投资的浙商,山西唐风晋韵实业有限公司是沈华在运城组建的综合型实业投资公司,也是李家大院景区开发项目的投资主体。他介绍说,李家大院景区开发项目规划投资50亿元,分3期建设,占地5000亩。项目定位文化、旅游、农业、休闲、养生等主题,围绕李家大院核心景区打造唐风晋韵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权分离”对经营者来说,理清了国有和市场的边界,景区怎么发展,怎么运营,决策的时间缩短了。尤其是市场化运营的机制激活后,员工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心里更是吃了定心丸,看到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一景一策大胆创新打造发展模式
      据了解,运城市共有对外开放的景区48家,其中A级景区20家,20家A级景区中,国有事业及文保单位10家,国有企业3家,民营企业7家。本次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共涉及国有旅游景区13家,参加改革创新工作的景区、景点都要按照“一景一策、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原则,要根据每个景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大胆创新、破解难题,探索确定适合景区发展的新模式。
      李家大院景区目前产权与经营权已分离,产权归运城市河东文化研究中心所有,经营权归山西唐风晋韵实业有限公司。目前,合作运营成效显著,景区人气和经济收入稳步提升;运城盐湖景区由山焦运城盐湖集团有限公司独家控股,已经实现独立核算、自主销售、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主体;而永乐宫景区正在筹备成立壁画保护研究院,负责宫内文物的保护、管理、维护、研究,对永乐宫景区内的非文物资产进行剥离评估,同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共同组建永乐宫旅游发展中心,目前,正在和北京大地风景旅游集团、恒圣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洽谈合作事项。
      永济鹳雀楼、普救寺、五老峰、蒲津渡遗址这4家景区则统一由永济市政府负责制定改革工作方案,成立五老峰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景区固定资产归管委会所有;成立鹳雀楼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市场经营和管理。
      运城市副市长陈竹琴表示,运城将全力深入推进此次改革工作,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投入、市场化运作、社会组织推动,用战略思维统揽旅游业发展,真正实现景区(景点)体制机制创新。
    以改革带动旅游产业总体提升
      2016年,改制后的李家大院通过市场化运作,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活动,成为运城市文化旅游的亮点,并被省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促进会上升为“李家大院现象”。2017年,李家大院举办的第二届李家大院年俗文化游园会,更是突出晋陕豫三省民间风俗和乡土文化,荟萃南北格调、东西风情,展示浓郁奔放的“古中国”年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数据显示,李家大院景区的综合收入从2015年的600多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000多万元,客流更是以每年56%的速度递增。
      “景区市场的激活,得益于我们积极与市场对接,打破了景区以往的管理模式,激活了机制。”沈华说,完全市场化之后,根据景区的特性,他们着重做好品牌建设,打好“善文化”品牌和“民俗文化”品牌,并不断完善旅游全产业链与商业业态共融创新。比如,打造汇集河东美食和全国各地美食的黄河风情美食街;全方位升级李家大院景区、笑博园景区,引入互动体验类项目,让游客真正“乐在其中”。
      沈华说,运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位于国家城市群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位置,发展潜力巨大。希望双方通过集约化、科学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合作,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实现共赢。
      通过景区一段时间的市场化运营后,李小五认为,景区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敢于打破思维壁垒,用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进行景区开发建设,全力提升游客吃住、休闲娱乐的舒适度和接待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注重打好大禹文化和黄河文化牌,摆脱‘门票经济’困境,提高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年底取消景区门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体验黄河风情。”李小五说,从今年开始,景区将加大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将大禹渡建设成为高标准5A级景区、打造成为全国黄河游龙头景区。
      据了解,运城市本次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共涉及旅游景区13家,截至目前,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景区5家。
      “运城旅游景区涉及文物单位较多,所以,在此次改革过程中,运城市在保护开发的基础上,把景区交给市场来运作,吸引了不少民营资本进入了旅游市场。”吴丽宏说,目前,运城市的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期,通过改革后,在景区的提档升级、产品链延伸、市场营销、产品设计上都会有所突破,力争使运城市旅游产业在经济效益和人气指数上翻一番。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4-10期

    • 第2017-04-09期

    • 第2017-04-08期

    • 第2017-04-07期

    • 第2017-04-06期

    • 第2017-04-02期

    • 第2017-04-01期

    • 第2017-03-31期

    • 第2017-03-30期

    • 第2017-03-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