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北药”的春天来了

  • 图为安泽县黄花岭连翘基地。 魏贵富 摄

  •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素有“北药”之称。近年来,通过实施振兴中药材产业战略,使得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中药材基地在三晋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一批“晋牌”道地中药材快速“长大”,一批“晋字号”中药材加工企业强势崛起 ——
      平顺县佛堂岭村,是我省著名道地中药材“潞党参”的原产地之一。别看这个村子不大,仅有不到200户人家,但是这里中药材种植面积却很有规模。村民家家户户都种“潞党参”,面积有320多亩,年产量在12万斤左右,年收入120多万元。村民告诉记者,如今“潞党参”不但成了村里的一个支柱产业,为村民人均贡献收入2000元,而且还成了农民增收最大的“摇钱树”。村民张书考种了三亩半“潞党参”,就赚了6.8万元。
      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负责人闫和健说,近年来,我省把中药材作为山西特色农业的七大产业之一,不断加大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科技支撑、市场开拓的力度,全力将其打造成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省建成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中药材基地,夯实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做大了一批道地中药材,树起了产业崛起的龙头;培育了一批中药材加工企业,打造了产业振兴的引擎。可以说,山西中药材产业的春天来啦!

    291万亩中药材基地,夯实了山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根基”

      在盂县西烟镇南头村,有一个“药材大王”叫南秀斌。他带领启耀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在村里建起了千余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了射干、柴胡、桔梗、白芷、党参等十多种中药材,使南头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药材村”。如今,村民每年每亩药材能收入3000多元,大伙实实在在发了“药财”。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南头村这样规模化的中药材基地,如今在我省各地有不少。
      这位工作人员说,中药材产业要发展、要振兴,基地建设是源头,是根本。为此,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山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山西省关于促进中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并把中药材产业列入政府的产业振兴工程,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好政策恰似春雨润物,促使种药大户、药材专业合作社、药农经纪人大批涌现,规模化、标准化的药材基地在三晋大地迅速兴起。
      目前,在全省逐步形成了以党参、黄芩、连翘、柴胡、苦参、山茱萸为主的太行山中药材基地;以连翘、柴胡、板蓝根为主的太岳山中药材基地;以黄芪为主的恒山中药材基地;以远志、柴胡、生地、丹参为主的晋南边山丘陵中药材基地等四大基地。
      截至2016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创纪录的291万亩。特别是连翘、黄芩、黄芪、党参等优势药材发展较快,已成为山西中药材的骨干,成为全国中药材市场中的“大块头”,更有山楂、知母、旱半夏、猪苓等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药材成长喜人。可以说,四大药材基地为山西中药材产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个道地药材在“长大”,挺起了山西中药材产业的“脊梁”

      “道地药材可是个宝,它是中药材中的精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品质佳、疗效好,更因为它是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产物,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因而它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首选对象。”省中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刘根喜这样告诉记者。
      他说,一个地方的道地药材,凭借它的天然品质优势,最有条件成为当地药材的龙头,产业的脊梁。如吉林省,把道地药材人参就做成了一个大产业,年产值在500多个亿。云南省把道地药材三七做到了极致,不说云南白药一年赚多少个亿,单是三七的延伸产品云南白药牙膏,一年销售额就是40多个亿。
      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负责人闫和健说,近年来,我省在振兴中药材产业的过程中,优先在具有品质优势的道地药材上下功夫,率先发展连翘、黄芩、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以此打造中药材产业的龙头,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数据为证,现在我省连翘、黄芩、黄芪、党参的产量分别已占到全国需求量的50%、40%、20%、20%,在国内药材市场可谓举足轻重。另外,远志、柴胡、苦参、地黄等多个品种的道地药材也在逐步“长大”,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被列入国家60个战略性重点中药材目录。
      记者在安泽县黄花岭看到,这里山连山、坡连坡,漫山遍野都是野生连翘,经过近年来的人工抚育,已成为了全省最大的连翘基地。当地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说,现在山西的连翘在全国市场很有话语权,山西连翘的价格变化就是国内连翘市场的“晴雨表”。记者了解到,我省浑源县,把药材黄芪做成当地的支柱产业,他们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黄芪产业做得风生水起。2016年,全县黄芪规范化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2万亩,年产鲜芪150多万公斤。

    药材加工提档升级,成为中药材产业腾飞的“引擎”

      中药材加工能力差,一直是制约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短板”。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只能卖原料很少卖成药,产业链条短,市场空间小,始终处在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的被动局面,近年来,我省把振兴中药材加工业作为振兴整个产业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工能力的增强和加工水平的提档升级,为整个产业腾飞打造引擎。
      记者从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了解到,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晋中、运城、长治等以医药工业园为核心的6大医药工业产业集群,中药材加工企业达100多家,中药饮片药品生产企业近20家,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制药企业154家,中药制剂生产企业拥有提取生产线65条,500多种中药品种通过国家GMP认证。其中,一些企业已成为业内翘楚。
      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制药行业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之一。公司把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研发、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现在公司每年加工原料药5000吨,主要涉及苦参、连翘、柴胡等二十几个品种,仅此一项每年的产值在1.5亿元。同时,公司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中成药的研发,先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开发了苦参等药品,现在年产苦参药品约3000万支,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
      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公司现生产软胶囊剂、颗粒剂、丸剂等五个剂型,共55个品种。其中,消炎利丹软胶囊、养胃舒软胶囊等国家医保品种11个;养阴清肺颗粒、更年安胶囊等国家基本药物品种、OTC品种24个。2016年公司生产总值达5318万元,加工各类中药材320吨。

    本报记者 魏贵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4-16期

    • 第2017-04-15期

    • 第2017-04-14期

    • 第2017-04-13期

    • 第2017-04-12期

    • 第2017-04-11期

    • 第2017-04-10期

    • 第2017-04-09期

    • 第2017-04-08期

    • 第2017-04-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