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那鲜为人知的壁画,那鲜为人知的山西

  • 霍州蜗皇圣母庙清代壁画《膳房仕女》

  • 洪洞水神庙元代壁画《博弈图》

  • 河曲下养仓圣母庙明代壁画

  • 洪洞水神庙元代壁画《售鱼图》

  •   

    写在前面的话
      3月26日,“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另眼识家珍’山西古代壁画掇英展”在运城市开幕。此次展览的作品展示了山西境内从金元时期到明清两朝的珍贵壁画,内容涉及古代山西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艺术、政治、经济、农耕、戏剧等诸多层面,而这些作品全部由山西摄影人武普敖先生拍摄。30多年来,武普敖先生利用节假休息日,深入山西各地采风,考察了200多个古庙寺观和村落,拍摄胶片近万幅,记录下了山西境内几乎现存的全部古代壁画遗址……那么,这一壮举的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本报记者于近日专访了武普敖先生。

    用生命呵护三晋灿烂文明—— 访山西古代壁画掇英展作者武普敖先生

      记者:您是怎么想到拍摄山西古代壁画这种题材的?
      武普敖:这要特别感谢我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侯一民先生,是他引导我拍摄这种题材的,让我认识到了我们山西这种文化的厚重。
      记者:我知道您的拍摄题材很广泛,但对古代壁画、古代彩塑和古代建筑这些题材却情有独钟,为什么?
      武普敖:这源于我的个性,源于我对山西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的眷恋,更源于我对壁画和彩塑艺术的热爱,我们山西现存古代壁画有25000平方米之多,举世罕见,这些壁画的绘制技艺之精、内涵之深、题材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在全国首屈一指。我作为摄影人,有义务、有责任把这些精美绝伦的历史文化遗存拍摄下来,以图片的形式介绍给世人、介绍给子孙后代。
      记者:拍摄古代壁画和拍风光、民俗、花卉、动物等题材有什么不一样?
      武普敖:壁画的拍摄不同于一般的题材,它是通过摄影的纪实特点,再现古代壁画的艺术价值,所以真实性是第一要素。
      记者:这需要提前进行一些特殊准备工作吗?
      武普敖:是的,我在拍摄前都要认真准备,细心研究,制定规则,不能乱来,要熟知拍摄对象的要义,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确定画面选择机器和镜头。
      记者:您一般用什么机器拍摄?
      武普敖:通常我是用4×5或8× 10大画幅座机,这种相机的优点在于前后框架能够升降、左右可以移轴,调整在拍摄过程中由于镜头对着被摄壁画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透视变形,并且用较小的光圈保证壁画的景深和前后清晰范围。
      记者:镜头用什么样的?
      武普敖:镜头选用与人们视觉习惯相符合的标头为最好。
      记者:您说真实性是第一要素,除此之外,在拍摄过程中还要注意什么?
      武普敖:真实性是第一要素,第二要素是色彩还原要准确,既要表现出古代壁画独有的泥土质感和时间的封尘磨砺,又要反映出古代壁画形体线条和古雅色彩。这就要求在拍摄过程中,务必掌握好拍摄角度和用光。
      记者:您是怎么确保色彩还原准确的呢?
      武普敖:我常选择相机与壁画平行拍摄,选用反光板来提亮光源,为达此目的我特制了五六个超大反光板,布光时多采用侧光,以增强壁画的纵深感。在拍摄时,要切记严禁夸张、变形和修饰。还有一个要素就是清晰度要有保证,在拍摄时必须使用三脚架,这有利于构图和调焦,避免因手持拍摄器材而引起的抖动,真正呈现出古代壁画的庄严、宁静、厚重与质朴的艺术特点。
      记者:我们知道您这么多年来深入我省境内多达200多个寺观、古庙和村落,拍摄了近万幅大画幅胶片,几乎囊括了我省境内现存的全部古代壁画遗址。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拍摄经历让您记忆特别深刻?
      武普敖:最深刻的是1999年5月,拍摄灵丘县觉山寺舍利塔壁画时,面对还没修好的上山公路,我和两个朋友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徒步登山,当时估计山路不可能有多高多远,我就提前把降糖药吃到肚子里,结果没想到一走就是8个小时,这下可坏了,到山上后,我脸色发白,全身直冒虚汗,眼前天旋地转,血糖太低了,我瘫坐在地上,心想这下可完了。身边的朋友赶紧往我嘴里又是塞糖又是塞巧克力,半个多小时才缓过劲来,要不我这命就没了。至今想起来,心里还有些后怕。除此之外,还有2001年春节期间,我去吉县拍照,突遇大雪,能见度很低,只有2米远的视线,路上有冰雪覆盖,带着防滑链的车轮也时时打滑,为了前行,我脱下裹在身上的大衣,在车前引路,并随时将大衣放在车轮下防止打滑,什么叫“步履维艰”我真正体会到了。再有就是2009年,太原突降大雪,当时正逢休息日,厚厚的积雪让汽车无法行驶,我背着30多公斤重的设备顶着大雪徒步3个多小时走到晋祠拍照,整整一天,由于全身心地投入根本没有感觉到累。
      记者:有人称您为摄影界的“拼命武郎”,为什么这么拼?
      武普敖:现在不拍,再过几年没有了怎么办,你不把它留下,愧对祖先。我生于斯长于斯,每当我举起相机,每按下一次快门,都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新的感觉,一定是激动的、感动的。
      记者:您现在还记得刚进入这个行业时自己的状态吗?
      武普敖:当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接触上摄影这个自己非常珍爱的行当后,我就基本上是相机不离手,走到哪儿拍到哪儿,拍完的胶卷不管是晚上几点,一定要冲洗出来,从不过夜。
      记者:现在喜好摄影的人越来越多,可是拍好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武普敖:如果想做好摄影工作,就要真正在内心里喜欢摄影,需要虔诚、需要执着,否则不容易坚持下去。
      记者:从事摄影这么多年,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武普敖:在历时三十年的拍摄路途中,常常是在连续行车后又连续拍摄,顾不得休息,顾不得吃喝,甚至顾不得对自己重度糖尿病的服药和治疗。可以说,为了摄影我吃过苦,拼过命,但我从不后悔,我只要走得动,就要一直拍下去,因为是摄影让我认识了人生、了解了社会;因为是摄影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心灵的享受;因为是摄影让我触摸到了最神奇的黄土高原——我最亲爱的家乡山西。
      记者:您在看您的作品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武普敖:30年来,我不知行走了多少公里,基本跑遍了三晋大地遗存的寺观、古庙和村落,拍摄了近万张大画幅胶片,把黄土最厚重沧桑、黄河最激昂澎湃、百姓最朴实可爱、文化最浓郁醇香的那方方面面都凝固成了永恒,现在翻看这每一张照片,都让我回味良久,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坚持拍摄的意义所在。
      记者:今年为什么要举办山西古代壁画掇英展这样一个大型的展览?
      武普敖:当前,我们山西文化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省上下正在积极探索。我作为山西省摄影界的一员,有责任用摄影作品宣传山西,推荐山西,讲山西的故事,做山西文化旅游发展的同行者、传播者,有责任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感染更多的人来关注山西、体验山西,也希望借此改变“世人皆知敦煌壁画,却不闻山西壁画价值”的局面,让更多的人知道山西古代壁画同样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傲绝孤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4-16期

    • 第2017-04-15期

    • 第2017-04-14期

    • 第2017-04-13期

    • 第2017-04-12期

    • 第2017-04-11期

    • 第2017-04-10期

    • 第2017-04-09期

    • 第2017-04-08期

    • 第2017-04-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