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众所周知,“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我省是文物大省,文物资源丰厚,但与此同时保护任务也非常繁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物自然损毁甚至灭失的危险进一步加大,文物遭破坏、盗掘的问题屡有发生,文物利用不足和利用不当并存。
  今年,楼阳生省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大力培育文化软实力,挖掘文化宝藏,提高文化普惠水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保护文物当然是题中之义,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破解这一困境呢?
  今年,省政府启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开始执行。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动员群众,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进行多元投资、多方保护,合理利用,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解决文物保护面临的各种困难,才能使我省宝贵的文物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势头初显,给我省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武普敖就是这种力量的突出代表。30多年来,他利用节假休息日,深入山西各地采风,考察了200多个古庙寺观和村落,拍摄胶片近万幅,记录下了山西境内几乎现存的全部古代壁画遗址。“武普敖先生为了保护我们的文物特别是壁画艺术,做了一项伟大的事业。”“武普敖拍的壁画,填补了我们很多美术史上的空白。”这是业内学者对这种参与行动的高度评价。
  记得有媒体人曾经这样写道:“守护文化遗产,没人可以置身事外。保护文物从来都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所有公民的责任。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每一处文物古迹的损毁、消失,就意味着我们一部分权利的丧失。”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需要更多像武普敖这样的人,需要向武普敖学习,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珍”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雷清明采写 照片均由武普敖先生拍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4-16期

  • 第2017-04-15期

  • 第2017-04-14期

  • 第2017-04-13期

  • 第2017-04-12期

  • 第2017-04-11期

  • 第2017-04-10期

  • 第2017-04-09期

  • 第2017-04-08期

  • 第2017-04-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