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号人挖坑的、浇水的、栽苗培土的……连日来,灵丘县东河南镇下野窝村村北的田地里,一派忙碌景象,该村百亩覆盆子栽植项目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田地里,那个大红脸、胖墩墩的女性,就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王树琴。
“别看我们小琴书记是个女的,个子小,能量可不小!”听说我们要采访,正在栽苗的一位妇女乐呵呵地解释。
今年38岁的王树琴是2011年当选村主任,201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的。
176户、700多人的下野窝村依山靠川,长期以来村民吃水非常困难,只能到临近村去拉。王树琴当了村主任,第一件事就是建水塔解决全村人吃水的闹心事。
“干部干部,就是带领村民想办法脱贫致富。下野窝村脱贫致富,路在何方呢?我没事的时候就想这些。”王树琴说。
下野窝村人均耕地虽多,但土壤沙质,肥力不够,种植传统的农作物广种薄收。不过这种砂砾土壤,再加上该村日照充足的天气特点,种出的西瓜具有沙甜多汁、清凉爽口、皮薄籽少、沾刀就裂的特点。
“种西瓜,远远要比种传统农作物收益高,下野窝村的西瓜在周边有一定的名气,这无疑是一个品牌。”2011年新担任村主任的王树琴谋划着。
想法成熟了,就俯下身子干。
村民种西瓜技术没有问题,但要在品种和种植用肥上做文章。于是王树琴带上几位村民代表从北京农科院调回了七八个新优质品种,并说服种植户在种植时不使用化肥只用农家肥。为了降低风险,王树琴动员瓜农抱团作战,成立了“老旺西瓜合作社”,注册了西瓜商标“老旺”。为了提高下野窝村老旺西瓜的知名度,同时也丰富该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王树琴组织举办了西瓜采摘节。这一举措之下,老旺西瓜火了。
“外地西瓜卖五六毛钱,我们老旺西瓜一直是一块钱,没降过价,而且市场非常好。”“一亩地,单种西瓜就收入3000多元,还不说套种在垄间的萝卜”“村民们供孩子读书、给孩子们盖房娶媳妇都是西瓜换来的钱,现在村里几乎是家家户户种西瓜,有很多人家一种就是五六亩。”谈起种西瓜的事来,村民争着向记者讲述。
2015年,老旺西瓜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老旺西瓜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县、市、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121人,带动全村村民种植优质品牌西瓜,年增收120万元,户均增收近万元。2011年全村西瓜种植面积不到100亩,2016年种植面积发展到了400亩。连续5年,每逢老旺西瓜采摘节期间,村里就像赶庙会,可热闹了。
“今年将扩大礼品瓜的种植,把老旺西瓜推到北京新福地农贸批发市场,这样可增加瓜农的收入。”王树琴说。
为了推动全县瓜果蔬菜的发展,2015年该县成立了灵丘瓜果蔬菜技术协会,王树琴当选为会长。
2016年初春,听说有一位投资商要搞中药材虎杖种植,正在选址。王树琴获悉后,主动联系对方,硬是说服对方把中药材虎杖种植基地选择在下野窝村。投资商与村民签了三年的合同,每亩每年350元的价格流转了200亩土地。村民们可高兴了。
据悉,下野窝村是山西第一家尝试种植虎杖的。虎杖种植技术比较简单,管理也很粗放,种植成功之后,对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很强的带动示范作用。
调整种植结构,力促村民增收,要让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咱农民的出路就在田野上,就是要让更多的土地生财。”王树琴说。
听说种黄花收益不错,王树琴坐不住了,两次考察全国闻名的“黄花之乡”大同县的黄花种植。
亩产值6000—10000元的收入,让她心动了。马上行动起来,去年秋季,该村栽植了30亩,今年春季扩大规模又栽植了200亩。
一周前,刚刚栽植完200亩黄花,王树琴就紧接着开始张罗着中药材覆盆子种植了。
“这就是覆盆子,又叫树莓,既是水果,又可当药,栽下后三年就有收益,一亩收入5000多元。我们已经做了深入的考察,销售不是问题。”
“小琴这孩子,全心全意地为村民着想,想方设法地增加村民的收入,前段时间,她又为村里引进了箱包加工厂,我们妇女地里活干完了,就到箱包厂干活,打工不出村,啥也不误,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一位妇女说到这里突然站起身冲着小琴高喊,“小琴,我们谢谢你!”
本报记者 张云 通讯员 王鹏
手 记
村民富不富 关键看支部
在采访中感受到,王树琴感人故事的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一个村“两委”班子的整体素质高低、能力强弱,决定了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和谐水平。
目前,我省还有58个贫困县、232万贫困人口,要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并不容易。在一些贫困村、欠发达地区,有文化的人、有能力的人基本上都走了,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在这些地方做扶贫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迎难而上是王树琴的重要品质。贫困落后不可怕,怕的是安于现状;艰难险阻不可怕,怕的是畏难退缩。脱贫攻坚任务固然繁重,但人们在王树琴身上看到的是“人穷志不短”。
近年来,我省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实施“领头雁”工程,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思想素质好、协调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村级干部,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只有敢于当好“领头羊”的党组织,才能带出富的村子、强的村子。百姓不是不想富,而是没有人带路。他们缺的就是“领头羊”,农民百姓是一个强大的主体,但是没有核心组织团结就是一盘散沙。所以,急需党和政府将这股强大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集众人之智慧,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只要能将这股强大的力量集合起来,不论遇到何种困难,必将势如破竹。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