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临县县城42公里处,湫水河畔,有一个小村子叫林家坪村,这里是林家坪镇政府所在地。
秋日的午后,走进林家坪。干净平整的村道,宽敞的文化服务中心,整齐划一的香菇种植大棚,设施齐全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容量2000千瓦和2.15兆光伏发电站,奔腾不息地湫水河两岸,各种不知名的小花开得正艳……
林家坪不像个贫困村,是初到这里的第一印象。
去年11月30日,怀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对扶贫的特殊情结,康世海从省委机关幼儿园走马上任林家坪村“第一书记”。尽管来之前做了各种充分准备,但从事了二十多年的幼教工作,忽然变身成“第一书记”,还是让初来乍到的他有点懵。
“第一个难题是语言不通!”说到这里,康世海笑得有点尴尬。于是,每次开大小会他都用手机录音,会后再一句句整理。
“语言听懂了,也只是好沟通,并没有拉近和村里人的距离。”真正走进林家坪村民心里还要从一场大雪说起。
香菇种植是林家坪村产业脱贫的重点项目。村里34个贫困户和9个残疾人共同以贷款和自筹资金的形式,建起了37个大棚,眼瞅着就要步入正轨了,今年3月份的那场大雪一夜间就压塌了20多个,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
大雪压塌的是大棚,不能压垮农户的意志。面对欲哭无泪的村民,康世海啥也没说,冒着大雪就出了门。
从省民政厅到省农业厅,从县民政局到县农业局,从太原到吕梁再到临县。康世海用了一切人脉,说尽了一切好话,终于从县民政局争取回了10万元的救济金。
那天,康世海和村民们抱头痛哭了一场。也从那天起,康世海这个名字真正传遍了林家坪村的996户人家,他这个人也真正立在了全村2783人的心里。
“今年10月份我准备领村里人去芮城考察菊花种植。这个项目不受地形限制,投入少见效快,4月份种10月份收,而且政府每亩地补贴200元,一年至少可收入1万元。”一说起脱贫项目,康世海总是活力满满。
不光产业项目落实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和精神扶贫也都跟得上。村委会对面山上那座300吨的水塔,申请10万元改造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连接隔壁村的5公里道路,正在筹建的高标准幼儿园,村里营造的“三风文化”……目光所及之处,都倾注着康世海一点一滴的心血。他总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神上的“瘦骨嶙峋”,比身体上的“面黄肌瘦”更让人痛心,要让村民思想观念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这才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
村里人都知道康世海大方,每次走访贫困户,临别时兜里的钱都会一分不剩全搁下。可大伙也知道他对自己却抠门到家,身上那件穿了三个夏天的蓝色衬衫还是24元钱从网上买的……
多少人都问,老康你这样图了个啥?其实,康世海心里一直装着一句话,“希望两年的扶贫,能给林家坪留下一个不走的‘第一书记’”。
本报记者 桑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