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右玉,有一支流动在乡间的医疗队,他们为当地百姓送医送药送服务。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该县元堡子镇卫生院时已近下午四点,此时,该卫生院的几个医护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很快,他们就将整理好的药品、检查仪器、出诊用的折叠桌椅等搬上两辆小轿车的后备箱。这两辆车是医护人员自己的私家车,为了工作方便,基本已被长期“征用”。
四点左右,该卫生院内的病人已经很少了。该院院长白学敏和他的医疗团队在清点完下乡进村的有关物品后上车,开始每天的下乡巡诊之程。
经过10分钟左右的车程,他们走进了该镇董半川村的一户农家,进屋为躺在床上的70多岁的张阿姨量血压、测血糖。“我婆婆以前患脑血栓,之后又脑出血,现在是老年痴呆,血压也高,出门很不方便,”张阿姨的媳妇阿兰说,“白院长他们就上门为婆婆看病,开方后,会针对她的病情免费留下部分降压药,剩下的我们自己去买,很方便。”
阿兰记得,今年6月的一天傍晚,婆婆突然吐得很厉害,丈夫就给卫生院打了个电话,也就10多分钟,白院长他们几个就赶过来了。“现在,老人一有情况,我们就随时打电话,很快就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从张阿姨家出来后,记者跟随这支医疗队,赶赴他们今天的巡诊点——增子坊村。
增子坊村,以留守老人居多。村口的卫生室前,是老人们唠嗑的老地方,也是这支医疗队的固定驻点。眼见着“卫生院”的车来了,正在与几个老人闲聊的70多岁的冯瑞兰大娘赶紧迎了上来,并亲热地大声喊着,“白院长,你们来了。”
在村民们热情的招呼声中,医疗队队员迅速撑起自带的大红色遮阳伞,从车上搬下桌椅并摆好,再将血压仪等一些医用仪器摆在桌上,一个临时的门诊台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眼前。前后不足五分钟的时间,他们已经开始为村民们看病、开方了。
同一时间,白学敏拿个本子登记村民们要捎的药品。“基药外的部分,乡医院里没有,只能等进城的时候再帮老乡们捎。”
记者看到,在白学敏手中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个村里不同村民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药品。他的电话,俨然成了当地的健康热线。
“家里就我一人,天天身体难活的,连医院的门都踏不进。就是靠白院长他们跑来跑去的,来给看了病,抓了药,自己将养着。一些没有带来的药,他们就记下,再去卫生院取或者是进城里去帮我们买了再送过来。”说起这支医疗队,冯大娘言辞有些激动,红着眼眶告诉我们,有一次她抓了几剂调养中药,其中差一味。她就想,缺就缺吧,有其他的药也够了。然而,白学敏对她说,缺一味药,就可能达不到应有的疗效。为此,白学敏很认真地把此事记在心上。义诊回到卫生院后,就又赶紧到县里抓上药直接把药给老人送到家里。
“当时都夜里10点多了,我怕他开车不安全,他也不听,非要走。真是打心眼里感谢他和他的队伍。”听到冯大娘夸医生,75岁的郭登莲大娘也走上前来。老人晃了晃手里的塑料袋,里面有7盒西药,其中2盒益心舒胶囊,5盒双氯芬酸钠。“缺药了不再是等着孩子送回来,或者自己搭车去乡里买,他们送药上门,简直是太方便了。”郭大娘还说,只要拿着新农合的医保本,过来先让医生看病,开处方,然后直接登记减免报销费用,很省事,她今天总共只花了33块钱。
这样的工作,对医疗队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自今年3月白学敏来到卫生院至今,这支医疗队的足迹已经踏遍了该镇所辖的14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他们用自己真诚的服务,打通了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薛蓉 贠娟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