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巨大的辐射效应和引领带动作用,让开发区在山西经济由疲转兴、山西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显得更加重要。2016年底,我省召开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会议,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把开发区打造成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先锋、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区域经济的主引擎和全省转型综改的主战场。2017年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政策,全省开发区掀起了二次创业创新的浪潮。但是因为大项目、好项目偏少,全省开发区升级扩区工作进展缓慢。“投资10亿元的大项目为什么少、符合转型落地快的好项目为什么不多、项目签约落地为什么慢?”这“三个为什么”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指示省商务厅对全省开发区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行动,找到问题存在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让开发区成为全省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的政策洼地,成为构建山西内陆对外开放的发展高地。
开发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重视。频频召开的高层决策会议专题研究开发区,接二连三出台的系列政策专门倾向开发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首选开发区,一个又一个重磅消息传递出的信号表明:做大开发区“蛋糕”大局已定,开发区今非昔比,不可小觑。
过半地级市缺位“国”字号
8月下旬,记者随督查小组穿行于35个大大小小的开发区,不论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高新技术开发区,仿佛一颗颗珍珠在记者的眼前闪闪发光。它们当中既有贵为国家级的开发区,又有荣膺省级的开发区,还有特点鲜明的综合保税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
然而,盘点全省35个开发区,只有7个“国”字号;也只有太原、大同、晋中、晋城、长治5市挂起国家级开发区的牌子。其余28个均为省级开发区。太原市以2个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的绝对优势独占鳌头;被誉为山西“南大门”的运城市,虽然缺位国家级开发区,但以拥有5个省级开发区而名列全省11个地级市第二;长治市1个国家级、3个省级开发区排在全省第三;吕梁市开发区总数与长治市相同也是4个,但只是清一色的省级开发区,只能屈居长治之后;晋中市以一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排名居中;朔州、晋城、大同、临汾、忻州、阳泉都只有2个省级开发区。
山西开发区与中部五省有距离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周边省市和中部五省。河南省拥有国家级开发区9个,2016年国家又获批河南省设立自贸区。2017年陕西省已有42家省级以上开发区,2016年又与河南省同时获第三批设立自贸试验区。河北省省级以上的开发区197个,仅省会城市石家庄市就有17个省级开发区。安徽省2014年就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7家,国家核准的各类省级开发区多达73家,3年过去了,安徽省的数字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据江西省发改委统计,2015年底全省共有94个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7个、省级开发区73个和海关特殊监管区4个。2011年湖南省就有各类开发区106个,湖北省具有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136个。今年上半年,国家级开发区增至20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9个,居中部六省之首。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乃至级别,我省目前拥有的开发区都无法与之抗衡,更何况要承担全省经济转型之重任,显然有点力不从心。
围绕“三个为什么”专项督查
开发区要成为全省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要树起全省经济转型的“金”字招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给正在成长中的开发区“吃偏饭”。
如今,全省开发区整合扩区雷厉风行,右玉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襄垣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山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的新兴崛起,为全省开发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而要真正壮大开发区整体经济综合实力,整合扩区工作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如果说招商引资是撑起开发区这片“天”的“四梁八柱”,大项目、好项目则是筑牢开发区的坚实基础。
“投资10亿元的大项目为什么少、符合转型落地快的好项目为什么不多、项目签约落地为什么慢?”围绕“三个为什么”进行一次彻底的大“盘点”,省委省政府领导把这块难啃的“骨头”交给省商务厅厅长、省开发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跃进。在为期四天的时间里,省商务厅以及省投资促进局兵分三路,分赴全省11市的35个开发区,直击问题导向探询真相。
本报记者 贾红雨 王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