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自行车出行:路在何方?

  • 形同虚设的自行车道。 本报记者 王蕾 摄

  •   

    编者按:
      曾经,每天清晨和落日时分,滚滚的自行车流在中国城市中“碾动”,是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的主角似乎已慢慢变为“四个轮子”。不过,近年来,随着“低碳出行”理念的深入人心,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的普及让这个在六七十年代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的“老朋友”又渐渐重出历史舞台。
      随着“单车一族”逐渐庞大,如何为骑行者提供真正舒适安全的骑车环境,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来就投放了超过4万辆的公共自行车,再加上今年伊始蜂拥而至的共享单车,省城太原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骑”在路上。然而,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体味到了“骑行不易”:上一秒钟,你可能骑在被绿化带“保护”的非机动车道中欣赏风景,觉得自己和城市融为一体,下一秒钟,你眼前可能就是一条“断头路”,必须骑上机动车道和“四个轮子”争夺“领地”。自行车道总是被动地“瘦身”,街头已经难觅修车点和存车棚……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太原部分自行车道形同虚设,或被停驻的小汽车占用,或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乃至行人“共用一道”。
      于是问题来了,道路应该更多地属于骑车的人还是开车的人?如果二选一,你的答案是什么?

    现状:5公里上班路,骑车人在“囧途”

      在太原城区,自行车骑行一段5公里的路,是什么景象?
      9月6日,我们跟随市民唐伟的“足迹”骑车上班,从太原市丰庆苑出发向南,穿过北中环街走千峰北路,到漪汾街后向东,然后拐到劲松北路,终点在山西焦炭交易中心大楼。
      早晨7点30分,唐伟很幸运地在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旁边“扫”了一辆橙色共享单车,驶向北中环街。因为对路况很熟,他骑得飞快,好像两三分钟就到了北中环街的路北。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过马路。因为北中环是快速路,路中间是封闭的,唐伟只能推着自行车爬上西面的人行天桥。虽然台阶只有短短几十级,但由于带着自行车,到达马路对面时唐伟的额头上还是渗出了一些密密的汗珠。
      橙色的轮子继续转动,他右转驶入千峰北路。到兴华街路口之前的一段因为有自行车道也有行人通行的地方,还比较顺利。不过一过兴华街,他就遇到了第二难:机动车占道。千峰北路兴华街口到漪汾街口这一段由于路边的饭店、门店和小区较多,有不少车都停在了非机动车道上。此时,正赶上上班高峰,骑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人不少,还要注意路边停着的机动车,唐伟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漪汾街由于是新修好的,虽然自行车道边也设有停车位,不过并不算拥挤,隔离带上的绿色植物油绿油绿的,让人的心情也跟着放松下来,唐伟也不自觉地哼起了歌。不过,一下漪汾桥,他就遇到了第三难:骑行路况堪忧。自行车和从四面八方汇集的机动车混在一起,不少桥上下来的汽车要到最右边车道,而从滨河路转弯过来的汽车要走直行道,由于这里不是路口也没有斑马线,避让骑车人的汽车很少,唐伟看准时机,迅速从两辆车中间的缝隙通过,有惊无险地骑到了劲松北路上。
      小路上虽然行驶中的汽车不多,但路边停的却不少,本来就只有两条车道,由于路两边都停满了车,中间只留下能容纳一辆机动车通行的宽度。唐伟时不时避让行人和迎面开来的汽车……
      8点15分,唐伟到达山西焦炭交易中心大楼前。这5公里的路程,他用了45分钟。

    剖析:暴增的机动车抢了道

      骑车出行为啥总不尽如人意?省社科院的周洁表示,自行车道被占用的情况,近年来在国内各大城市都出现了,不止是太原的问题。她认为,随着机动车的爆发式增长,原有的机动车道不够用,因此大量挤占自行车道。加上当今以车为本的理念非常突出,城市规划过于重视快速路网建设,逐渐忽视了自行车道。
      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后,太原的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从2004年到2014年,10年时间,太原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76万余辆,机动车保有量是2004年的4.68倍。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太原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27.23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3.3%。
      “10年前,谁也没预料到,车子会突然变得这么多!”省统计局工交处一位专家表示,为了利用上班时间锻炼身体,他几年前就选择骑车上下班。不过,他也发现近年来,过去常见的自行车道在逐渐消失,骑车出行越来越不方便。这位专家认为,随着机动车增多,为了缓解拥堵,政府部门只好不停修路,导致行人和非机动车纷纷为机动车让路。
      对此,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一位工作人员分析认为,自行车道之所以总是被迫“瘦身”,涉及规划和管理两个原因。一方面,在新建道路规划过程中,忽视了自行车道;另一方面,交通管理不够精细,导致自行车道屡被占用。
      太原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相关人士坦言,在规划图纸上,基本都按规定设置了自行车道,但有时遇到局部道路不断拓宽的情况,自行车道只能被简单地压缩,在一些路段甚至“消失”。
      同时,对于已有的自行车道,有些路段缺少护栏之类的分隔装置,极易被机动车占用或借道。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市民骑车出行不容易。

    建议:以人为本保证自行车“路权”

      太原市老年自行车健身协会的会长张旗是名副其实的骑行爱好者,也是骑车出行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认为,近年来太原一直大力倡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但在现实中,机动车道狭窄、时断时续、被迫和行人道混合等问题普遍存在。
      周洁建议,在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和改造中,必须保证自行车道的存在,并规定自行车道的最低宽度。应根据城市路网布局和自行车的流量流向需求,建设和完善自行车车道,形成通畅、连续、便利的自行车路网。“对于已有的自行车道应加强管理与维护,比如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安装护栏,对霸占自行车道及其护栏出入口停车、堆物的行为严加惩戒。”
      规划设计相关人士表示,目前规划部门做出的方案比较理想化,建设方在落实时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导致规划方案打折或者走样。规划部门在做方案的时候,应该考虑得更充分,不要等到开工建设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事情没有考虑到,以至于随意处理甚至得过且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过去,在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了从忽视自行车道到重视自行车道的过程,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做到“以人为本”。他们呼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持以人为本的传统,从方便市民的角度,保证自行车的路权不被占用。
      省统计局工交处专家认为,城市中大约50%的交通出行都依靠步行和骑车,因此,要重视市民对于交通的感受就绝不能忽视非机动车道。他建议规划、建设、园林等部门提高认识、齐抓共管。

    本报记者 王蕾 实习生 常贵鹏 景园园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9-12期

    • 第2017-09-11期

    • 第2017-09-10期

    • 第2017-09-09期

    • 第2017-09-08期

    • 第2017-09-07期

    • 第2017-09-06期

    • 第2017-09-05期

    • 第2017-09-04期

    • 第2017-09-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