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并特别强调了一个目标要求: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对于党报党刊而言,这一目标要求,意味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着力改进报道方式、增强宣传效果的现实命题。一年多来,各级党报党刊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在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积累了重要经验。这为我们从更深层次上、更高标准上研究报道方式、实现宣传效果奠定了基础。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其中,就有一个“如何引导人”、“引导人如何”的重要课题,也就是追求怎样的报道方式和宣传效果的问题。当下,用“融媒体时代”“融合发展”,可从总体上简明概括新闻舆论工作的新环境、新特点、新课题。作为党的舆论宣传主阵地的党报党刊,要借助新媒体的网络传播优势,主动贴近新的阅读方式,实现全新平台上的理念融合、手段整合,从而达成全新的呈现,强化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借“融合发展”东风,党报党刊在吸收、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同时,也借鉴其善于吸引读者关注的方法和技巧,在“讲好故事”、增强新闻舆论宣传的吸引力上下功夫、做文章,促进新闻宣传走向生动活泼。值此之际,我们还须进行多向的观察与思考,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重新强调党报党刊的传统优势,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舆论引导、成风化人。
我们应该看到,网络传播具有追求“眼球经济”的特性,许多情况下,局限于平庸肤浅的表达。对此,党报党刊必须保持警觉,在借鉴其传播手段、强化传播效率的同时,要拒绝对深度的消解、力度的减弱;拒绝过度偏向于平面化扫描、文件图解的套路,防止矮化自身视角、僵化自身功能、降低自身价值。要善于运用追求“深度”的特长,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好故事”显现更具深刻内涵的感染力、引导力,从而凝心聚力、促进发展。这方面,党报党刊在以往长期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诸多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用好“思考的笔”。
党报党刊须“上连天线”。如何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如何深度解析政策与措施背后的内涵要求,如何将这些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逻辑揭示出来、将其改善民生的本质追求显现出来——这些都离不开深入的思考。
思考的笔触,充满了历史感、时代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有着从探索到完善、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是认识论、实践论的规律所决定的。要准确深入地宣传一项政策,须善于分析这项政策及其所要解决问题的历史由来。有的政策是随问题的发生、变化而制定、完善的;有的政策是在以往办法被证明不科学、不适用后作为补充或替换内容的。这种过程本身,恰恰反映了政策措施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本质特征,其中联系着丰富而厚重的中国故事。而只有对这些过程进行思考、分析,才能在宣传政策过程中取得观察角度上的突破,才能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脉络中渗入整体性、历史性参照,在揭示必然性的高度上显现感染力、引导力。从另一方面说,用好“思考的笔”,可以避免“就眼前说眼前”的浮浅与片面,使舆论宣传更具说服力,有利于消除暂时矛盾、局部问题给人们造成的不解或误解,增强人们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心理认同和行动自觉。一句话:用“思考的笔”讲好故事,就是以本质的真实达成深刻的感染。以当下集中力量开展的“铁腕治污”舆论宣传为例,其政策措施的关键词是强力推进、严格规范。而以思考的笔触加以历史的观察、现实的对照,便可将之与我们经历的发展之痛、转型之艰、当务之急形成有力的呼应;就会将之与多年的污染治理与环境的显著改善、人民的美好愿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就会将之与全社会对污染“零容忍”的共识统一起来。用这种“思考的笔”讲述强力治污的故事,便会在“治污”中显“和谐”,于“铁腕”处见“深情”,从而深刻地讲述我们正在经历的奋进而美好的时代。
党报党刊须“下接地气”。如何接得好、接得实、接得活?如何深刻表达每一项政策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内在联系?同样是要用好“思考的笔”。
“下接地气”,需要观察政策落地的具体情况和过程,观察其效果与反响,还要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沉得下去,还要沉得深、看得准,这是一个在调查研究中思考、总结、呈现的过程。一方面,要反映政策的执行者如何想、如何做,带着思考总结他们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化解矛盾,如何让政策为社会群众所接受、遵循,甚至还要观察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出了那些暂时的困惑或茫然。另一方面,要反映群众如何想、如何做、如何评价,带着思考进入他们的生活、进入他们的故事、进入他们的思想,进入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在“沉下去”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渗透交织、互为表里,最终统一为“讲好故事”的过程,达成新闻舆论宣传的入情入理。而用好“思考的笔”,是实现这种内在统一的关键所在。例如,对于“扶贫攻坚”的宣传报道,不仅要有面上的广度,而且要讲求点上的深度。要避免局限于面上的反响、数据的说明,不能满足于简单叙述基层干部的认识、态度、类型化经验,而是要通过深度调查实现深入的讲述。为此,或可围绕“扶贫攻坚”,延伸出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可展开为一个个村落故事、家庭故事、百姓故事,使“脱贫攻坚”以具体的真实显现感染力、感召力,进而产生政策号召力,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这一过程中,可展开政策的落地对接、基层因地制宜的探索、矛盾的产生与化解、行之有效的经验办法等等,其中伴随着从偶然性中透视必然性的思考。这种讲好故事的过程,紧扣基层真实状况,紧贴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与生活,从而更能赢得人们对政策的共鸣,且对具体政策措施具有补充、提示、总结、推广作用,彰显党报党刊的功能与价值。又如时下对倡导“文明交通”的宣传报道,从“规则”“指令”“整治”角度展开平面化报道固然必不可少,而若运用“思考的笔”,善于从“文明交通”背后的人文关怀、家园共建、城市品格等内涵处着眼,便会讲出“让城市更美好”、“市民更有归属感”的生动故事,讲出政策措施的深层用意和大众的心理反响,从而突显整治交通秩序的美好内涵,有利于将“文明交通”化为全体市民的行动自觉。
用好“思考的笔”,是党报党刊的优良传统,也是突出优势。当前,党报党刊在内容、体裁、手法等方面创造新经验的同时,也须重视坚持和发挥自身传统优势的问题,防止这种优势被忽略、淡化。要保留调查报告、采访札记等深度写作的内核,使“思考的笔”在融媒体时代获得新的表达空间,创造性地运用自身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担当好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
刘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