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论坛

让新闻的“眼睛”更明亮——浅阅读时代下增强新闻标题吸引力浅谈

  好的开始是事情成功的一半。新闻也不例外。常言道:“看书看皮,读报读题”、“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标题被称为报纸的眼睛,浏览任何一张报纸,不管多少版面,首先吸引读者眼球的是一个个新闻标题。
  尤其是在如今互联网盛行的浅阅读时代,读报时间日益减少,读者对报纸的阅读习惯已从“看标题+看文章”转变为“看标题+看感兴趣的文章”,甚至是只“看标题”。也许,您本不计划看报,只被偶尔那一瞥带来的新颖别致的标题所吸引,结果还是读了下去。毛泽东说过“标题要吸引人看,这很重要。”在汤姆森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这样很形象的记录:“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你可以把报道送到读者面前,但你无法强迫他阅读。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
  标题之道,千变万化。翻看这几年全省、全国评选出来的好新闻,标题琳琅满目,各呈异彩。在此浅谈一二,应努力增强标题的吸引力,让新闻的“眼睛”更加明亮,使眉目可传神、传情,深深吸引住读者。
  一、奇特,让新闻传神,使读者产生兴趣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和灵魂。要想提高新闻标题的表达效果,使其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引导效应,除了在制作中要准确、具体,还应该力求使标题奇特。其实,这就如说书人的“卖关子”,当书说到紧要关头、危急时刻,突然,惊堂木一拍,戛然而止。告知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极大地吸引人想继续听下去探个究竟。
  尽量避免使用一些格式化、万能化,放在哪儿皆通用的标题,毫无新鲜感,甚至会使人产生反感。新闻事实的发生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体裁、同一内容、同类事件,也不可能如出一辙。即使同一新闻事件,也有不同的报道侧重点和角度,应善于观察、肯于动脑、精于分析,从所报道的各种人物、事件的共同点中发现不同点,并把这种与众不同的差异或个性运用到题目上,使其成为真正的“这一个”,让读者感到新奇、陌生、别致,进而产生极大的兴趣读下去。
  如在第二十六届(2016年度)山西新闻奖中,荣获一等奖的《一次充满惊喜的偶遇》、《权威太原地图竟然错误百出》、《三千保姆给县长发的“毕业证”》、《“太行空中村”里的“导演”》。在第二十五届(2015年度)山西新闻奖中,荣获三等奖的《一户山西农家的良心》、《看“快递小哥”如何上位“物流大佬”》。
  在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中,荣获一等奖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半床被子”的鱼水深情》(电视消息、郴州广播电视台)、《“僵尸企业”重生记》(电视专题、山东广播电视台)。荣获二等奖的《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通讯、河北日报)、《产粮大省何以出现“买粮难”》(调查性报道、新华社)、《“狗不咬”乡长》(报纸副刊、新民晚报)、《好花为何这样红》(广播直播、贵州广播电视台)。荣获三等奖的《36年“捡”出一座图书馆》(消息、四川日报)、《全球最大小商品城何以三十年兴盛不衰》(通讯、金华日报)、《2万户“弃选”最贵自住房引争议》(通讯、北京晚报)、《湘南有趟“农民免费进城专列”》(通讯、湖南日报)、《失控的170号段》(电视系列、中央电视台)。
  二、感人,让新闻传情,牵读者恻隐之心
  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新闻亦是如此,不只是单纯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其魅力还在于唤起受众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想打动读者的心,就要在情感上吸引读者。因此,制作新闻标题时,要尽可能地注入情感元素,赋予标题以生命,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将一份真挚的情感融合到标题中,既富有感染力,又情真意切,牵动读者恻隐之心,从而实现传播的目的。在新闻标题制作中增加情感成分,就是将对于新闻事件的心理反映,即情感,最大限度地倾注于标题制作中,准确鲜明地表现在标题的字里行间。使受众在阅读标题时,受到标题情感冲击力的强烈感染和震撼,引起共鸣,进而产生急切了解事实的真象和全过程的愿望。这样,情感因素就使标题产生了吸引和感染受众的最佳效果。
  因此,要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吸引住读者或听众。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跨越这一座桥,才能到达对方的心理堡垒。
  如在第二十六届(2016年度)山西新闻奖中,荣获一等奖的《五一路 仿佛一座城》。荣获二等奖的《“家”的温暖,跨越万水千山》、《一个人的村庄》。荣获三等奖的——《埋藏三十年的心愿》、《图书大“亨”回乡务农记》。在第二十五届(2015年度)山西新闻奖中,荣获一等奖的《“卖菜哥”王亮明7年捐了10多万》。
  在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中,荣获一等奖的《惊心动魄160分钟——首次揭秘“长五”推迟发射》(广播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速度与激情:“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通过时速420公里高速交会试验》(广播消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份延续了68年的忠诚》(网络访谈、求是网)。荣获三等奖的《10年徒步巡线6万里 守护雪域高原幸福路》(通讯、拉萨晚报)、《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通讯、咸阳日报)、《60年,和国家主席的两次握手》(通讯、吉林日报)、《23年,陈满和他背后的那些人》(电视专题、中央电视台)、《191天的牵挂》(电视专题、龙口广播电视台)。

作者:太原日报社 李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0-09期

  • 第2017-10-01期

  • 第2017-09-30期

  • 第2017-09-29期

  • 第2017-09-28期

  • 第2017-09-27期

  • 第2017-09-26期

  • 第2017-09-25期

  • 第2017-09-24期

  • 第2017-09-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