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论坛·综合

临县文化产业现状

  吕梁市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文化资源大县。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涵盖国家界定的九大类文化产业的产业体系,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如此,该县仍存在诸如新兴业态发展较慢、新的经济增长点尚需培育等现象。
  一、发展现状
  临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积极构建大宣传格局,依托伞头秧歌、碛口景区两大优势文化资源,整合旅游文化市场,实现从贫困大县向文化强县的华丽转身。伞头秧歌具有灵活多变、现编现唱的特点,临县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伞头秧歌之乡”;碛口风景区,头上戴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两顶桂冠,一直都是游客热捧的旅游胜地。
  二、特色文化产业
  1.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
  (1)伞头秧歌的发展现状和保护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消费多样性,临县伞头秧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舞蹈方面,受现代舞蹈的冲击,传统的舞蹈动作如“拉花的”(女角)、“架鼓的”(男角)、“扇风的”(丑角),如今很少能看到;音乐方面,传统伞头秧歌曲牌如“过街板”“柳青娘”等,如今己很少使用;演出形式方面,由原来的“祭神”、“跑院”演变为拜机关、拜领导,装饰、表情等也都呈女性化变化趋势;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许多具有丰厚艺术价值的舞蹈动作、曲牌失传,伞头秧歌后继无人。
  所幸,多年来,在临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些有识之士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对临县伞头秧歌加以研究、挖掘、整理及保护。临县伞头秧歌的代表性传承人郭丕汉先后编著了《临县伞头秧歌》和《伞头秧歌精选》,杜云峰编写了《伞头秧歌史话》,这几部作品为伞头秧歌的发掘与研究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文字资料;1994年,临县成立了“临县伞头秧歌协会”,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全县青少年歌手大奖赛,致力于推陈出新,为伞头秧歌的保护发展铺路。2008年,“临县伞头秧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2)伞头秧歌的发展前景
  伞头秧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发展底蕴和历史发源积淀,面对中国“十三五”规划文化产业大繁荣大绽放的良好机遇,临县伞头秧歌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2.临县道情
  我国的道情有两大类,法曲道情和俗曲道情,临县道情属俗曲道情。俗曲道情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或俗讲,是道家用以传教布道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清代乾隆年间,在融合各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俗曲道情逐渐演变成为地方戏曲,并被搬上戏曲舞台。
  (1)兴盛与发展
  临县道情的形成与金元时期北方全真教盛行有很大的关系。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与道教发源地终南山所在的陕西省只有一河相隔,故从汉唐到宋元,这里一直是道教最兴盛的区域。在临县道情的传统剧目中,反映道家思想的戏占了很大比例,说明临县道情的兴盛与道教的活动紧密相连。
  (2)艺术特色
  临县道情属于道情系统中的北路系统,地方色彩浓郁,红、黑、生、旦、丑行当齐全,以“二小”或“三小”为主构成角色体制,角色很少化妆,服装以单色为主。演唱方式以坐唱为主,兼有站唱、背唱、边唱边舞以及帮腔等多种形式。该剧种表演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旦角多行快步、碎步,与轻快的道情音乐节奏相协调。须生的表演则以稳健的坐唱为主,保留了道情说唱时期的痕迹。
  (3)现状及思考
  近年来小剧种演出市场萎缩,剧团竞争激烈,生存十分艰难。为适应市场需要,临县道情剧团大胆改革,提出了以道情为主业,兼营晋剧、民间舞蹈、小品等艺术门类的新思路。1998年临县道情剧团正式扩充为“吕梁地区民间艺术团”,全团分为戏曲团和舞蹈团,目前有演职人员170余人。临县道情剧团在改团后短短几年成绩突出,平均每年演出300余场,为当前戏曲剧团求生存、谋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2002年现代戏《保姆》的成功,让我们找到一丝安慰。希望临县道情剧团能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全力培养青年演员,挖掘精品剧目,同时希望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多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让这个古老的剧种随着时代的步伐焕发出生机活力。
  3.临县大唢呐
  临县大唢呐是当地吹打行的主要乐器。因临县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东依吕梁和晋川连接,所以“临县大唢呐”不仅传承了陕北大唢呐粗犷、豪放、音色激亢的一面,又吸纳了晋川小唢呐清秀、明快、委婉细腻的特征。先后被入选为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临县大唢呐是绽放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岸边的一枝艺术奇葩,以其粗犷、豪放、悦耳、浑厚的艺术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200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民间艺人刘晓弘被确定为该项目传承人。
  4.碛口古镇
  在山西吕梁山中的黄河边上,坐落着一座古镇——碛口。历史上的碛口,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在黄河浪涛中,久久漂流着碛口的名字——这一坐落于山西临县边缘的古渡口。由于从碛口再往下游走,黄河河道中有暗礁和激流,落差巨大,船只不适合通行。上游来的商船只能在碛口停泊,货物改走陆运。因此碛口曾一度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这成就了碛口的繁荣。
  三、存在的问题
  临县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着“少、小、差、散、缺”的现象,即年营销额、具有业内领军地位及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文化企业少,具有行业特色的产业规模比较小,发展速度慢,质量差,影响小。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差异化、地方化、特色化文化产品少,懂经营、有创意、会管理的文化营销人才极缺。(作者单位:临县广播电视台 李玉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0-16期

  • 第2017-10-15期

  • 第2017-10-14期

  • 第2017-10-13期

  • 第2017-10-12期

  • 第2017-10-11期

  • 第2017-10-10期

  • 第2017-10-09期

  • 第2017-10-01期

  • 第2017-09-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