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至2016年间,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也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必要手段。这是因为,通过可感性强的新闻故事,更易获得受众的认可和信任,除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外,更能让读者从中获得共鸣,进而引导其行为。而故事力,更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一、新闻故事的生命力
故事是诞生于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从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以来,就世世代代采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和记录着家事国事天下事。纵观人类历史,从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到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再到我国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都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和英雄人物,也使得这些古老的历史得以流传,没有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事实上,历史故事与新闻是同源的。古代史家的职责就是如实记载当时的事实,就像今天的记者如实报道新闻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当时缺乏先进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渠道。
然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则认为,新闻与文学在本质上有严格的区别,简直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在本质上,新闻是信息,文学是艺术。在功能上,新闻是传播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文学是提供审美,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新闻以事为主,有人无事不成新闻,文学以人为主,有事无人不成文学。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
在我国,在保证绝对真实性的前提下,把“新闻”与“故事”嫁接起来,是新闻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的必然结果。
所谓“新闻故事”就是运用文学手法,将新闻事实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赋予新闻以一定美感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它注重细节描绘、人物刻画、场景再现,这样的报道不仅形象生动,更有立体感和厚度。特别是媒体竞争加剧,新闻同质化严重的今天,鲜有独家报道,就需以新闻的故事性来取胜。新闻特写、新闻文学、报告文学、深度报道等,无一不是将新闻作为故事来处理的。故事力,也成为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慧眼成就故事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
新闻写作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也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讲一个故事很简单,但要讲出一个好故事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记者高超的采写技能与思想深度,还需要记者拥有悲天悯人的境界和情怀。
首先,要求记者具备精准的细节把控力,如生物学家般的敏锐观察力。采访中会有许多无言的传播,表情达意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最能反映人的性格特点。会讲故事的记者往往可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自己非同一般的观察力。
其次,要求具备精细描摹的能力,如文学家般的表达力。有“世界第一女记者”之称的奥莉娅娜·法拉奇就有文学家般深厚的文学素养,她所撰写的采访序言,有读小说的好奇,读散文的平和,读诗的激情。
再次,要求记者机敏细腻,具有外交家般的沟通应变能力。努力营造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氛围,引导受访者讲出更多不为人知的事。
最重要的是,记者还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用良心关注社会万象,反映时代先声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对美好人性的褒扬,同时以做人的良知和强烈的正义感,揭开事实真相,弘扬社会正气,守望人性与道义。
三、匠心打造好故事
新闻传播的目的,就是借助文字向大众传递一定的思想观念,使受众有“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之感。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受众极有主见,对传播方式很“挑剔”。传统“灌输式”说教,即便正确,受众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通过故事讲的道理,则使人印象深刻,容易得到较多的认同。讲好故事,把有利于发展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正能量寓于报道之中,通过客观的新闻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传递给受众,引导人民的行为。
如何讲好新闻故事,是每位“有心”的记者需要学习的。
首先,要精选故事素材,强调还原感性。研究证明:新闻的可感性越强,可信度和可接受度越高。许多受众对一些新闻持怀疑态度,除了个别新闻明显夸大事实外,多是由于新闻可感性不强。受众不能从新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新闻的真实性就失去了植根的土壤。
新闻报道要尊重新闻规律,还要考虑受众的感受和接受心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中的人也是有血有肉的。“还原感性”,要求经过实地采访,核准既有材料中的内容,把材料“过滤”掉的“感性”内容重新找回来,深挖生活这一新闻源泉,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示给受众。写出的报道才有温度,才可能引起共鸣。
其次,要精研故事写法,巧用转折冲突增强故事性、可读性、新颖性。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也要精妙构思,创新手法,让具有精彩故事内核的素材成为一顿更加可口丰盛的大餐。
再次,精琢故事语言,尽可能凝练简洁、鲜活生动。鲁迅主张:“从活人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儿,搬到纸上来。”动起来,新闻才能“活起来”;动起来,新闻人物才能“立起来”;动起来,才能把读者的阅读兴趣“吊起来”。
当然,过分强调故事性,可能会削弱新闻本身的信息传递功能。因此,新闻故事化的前提必须是,在新闻的范畴内保持故事性与新闻性的平衡。
实际、生活、群众是新闻的富矿,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舞台。只有贴近再贴近、深入再深入,全身心投入其中,用脚丈量广袤大地,用眼观察世间万象,用心感受万家忧乐,才能获得一手的感性素材,写出鲜活的报道,把故事讲好。 (作者单位:太原晚报)
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