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回头看,假日经济的新意和短板

  • 一到节假日,商场、旅游景点等地的客流量都会明显增加。 (资料图片)

  •   今年的“超长假期”,旅游人次突破7.1亿、国庆档电影6天票房破10亿、旅游民宿预定量翻番……而最新公布的这一系列数据,也让老百姓的目光又重新投到这个刚刚过去不久的黄金周。
      事实上,自1999年正式启动以来,黄金周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旅游消费,更是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可否认,黄金周已成为我国经济不可忽视的新业态。如今,18年过去了,市场现状、产业格局、游客需求都发生了变化,眼下的黄金周呈现出怎样的新景象?假日经济该如何维持它的“黄金”时代?为此,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与调查。

    “互联网+”、共享经济让旅游更便捷

      或出门旅游,或蜗居在家,在刚过去不久的“十一”黄金周,大家过节方式各式各样。然而,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记者留意到,一些与经济生活发展趋势相伴的新变化都在悄然发生。
      在太原人刘令睿的记忆里,从第一个黄金周开始,父母就带着他选择了旅游。“以前如果是自由行,肯定都是打电话预订酒店。”刘令睿说,今年国庆期间,他和家人又去敦煌玩了一趟,订酒店、买门票、找美食都是使用手机APP。
      “10月5日我们一家人到塔尔寺游玩,当时,5个售票窗口前都排起长龙,好在我事先订了票,省去了排队的麻烦。”刘令睿告诉记者,当时寺庙门口有不少人向游客发放传单,上面的“青海湖两日游”收费是800多元,还有安排购物,“我当时就用手机查询了几个旅行APP,发现同样的景点项目费用才599元,还提供酒店接送。”他表示,被导游带去购物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了。
      不仅如此,就连找餐馆吃饭,他也用上了手机APP。刘令睿说,为了找到当地最正宗、最具特色的西北美食,他早在一个月前便开始“做功课”,将手机APP定位到西宁,众多店铺信息便呈现在眼前。经过对比,他最终选定了一家老字号特色店。就餐前,他还特意通过手机APP看了看这家店排队等位情况。
      如今,越来越流行的移动支付,更是让出门旅游变得非常方便。“有些地方使用移动支付方式,还可以获得商家的额外优惠,一般优惠幅度能达到15%左右。”刘令睿说。
      除了“互联网+”,还有共享经济这样的新事物。2017年,恰逢自行车诞生200周年。在国内,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正在以共享的姿态迅速出现在大街小巷。来自ofo 最新的骑行大数据显示:黄金周期间,人们通过共享单车减少碳排放7.8万吨。而且假期期间,人们的使用频率也比平时上升了15.4%。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新的出行方式也相当受年轻游客青睐。

    淡旺季割裂让人喜忧参半

      记者了解到,“十一”黄金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乏力、经济增长连年放缓、国企面临重要变革,鼓励消费、启动内需已是箭在弦上。在此背景下,黄金周制度的出台可谓是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
      1999年9月,国务院修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和元旦为“全体公民假日”,其中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为三天,元旦为一天。
      2000年起,国家对国庆节、春节和劳动节这三个节的休假时间进行了统一调整,移动节日前后的二个周末四天和法定假期三天集中休假,共计7天时间。自此,每逢这三个节日的休假称为“黄金周”。
      2008年,劳动节法定假期从3天修改为1天,“五一”黄金周随之被取消,并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小长假。
      多年过去,黄金周的时间虽有变化,却并不妨碍它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统计显示,从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国庆黄金周旅游人次持续快速增长,从1.78亿增长到7.1亿人次,增长近3倍。旅游收入规模从798亿元增长到5900亿元,增长超过6倍。
      不仅如此,黄金周还促进了交通、信息、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安全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调整优化,如环城市休憩带的形成、乡村旅游的兴起、度假产品的出现,加速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从更高的层面看,在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城郊、农村和山区的发展过程中,黄金周同样功不可没。
      不过即便如此,关于黄金周的争议也一直存在。比如拥堵、涨价等现象。很多人认为“黄金周”式旅游经济主要体现在消费总量的增长上,但人均旅游消费并没有提高。
      “假日期间餐饮、住宿的价格上涨,旅行团的人均价格比平日上涨两至三成,但旅游质量与体验往往低于平日。因此,这是一种数量与质量不同步、规模与效益不同步,粗放型而不是集约型的发展方式。”有专家表示,长期以来,黄金周带来的淡、旺季割裂,也让业内人士时而欢喜时而忧愁。

    如何补上长假“短板”

      究竟该怎样看待争议中的黄金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肯定一点,那就是黄金周为代表的假日经济对于经济、产业,尤其是社会福利的贡献是巨大的。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经济发展从波峰到低谷历经几个周期,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只有消费在宏观经济中一直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且各种数字不断昭示着这股热潮呈现的新亮点、新变化还在进一步扩大。
      至于硬币的“另一面”,拥堵、涨价等“综合征”的出现,客观来看也并不能归咎于长假本身,而是政府、旅游从业者、游客的一种集体失衡。
      业内还有一个共识就是,目前的假日供给过少。“一年只有两个长假,春节要走亲访友,能拿来旅游的只剩下国庆黄金周。”在太原一家电视台工作的小郝认为,明知会堵、旅游体验不佳,依然选择国庆长假旅游的人并不是不理性,而是长假缺乏之下的无奈选择。
      如他所言,长假的短缺的确成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释放的最大瓶颈和“短板”。
      记者注意到,鉴于黄金周制度出现的种种弊端,通过带薪休假,引导错峰出行一度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目前服务业比重不够高,劳动密集产业比重较大,多数企业出于利益考虑并不愿意主动落实带薪休假,带薪休假从大纲到细则的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休假制度设计也相对合理,但类似“自行确定”等模糊的字眼需要更加细化和明确。因此,在带薪休假尚未基本落实,且短期内仍无法基本落实的情况下,很多人开始寄希望于再增设一个或两个黄金周长假。
      “等到真正落实了带薪休假那一天,再来讨论取消黄金周也不迟。”针对网上“取消黄金周”的话题大讨论,小郝这样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王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0-31期

    • 第2017-10-30期

    • 第2017-10-29期

    • 第2017-10-28期

    • 第2017-10-27期

    • 第2017-10-26期

    • 第2017-10-25期

    • 第2017-10-24期

    • 第2017-10-23期

    • 第2017-10-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