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多地少,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旱地占70%,山地占70%。这样的立地条件,决定了山西必须抓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必须坚持走精耕细作、用地养地、农牧结合的雨养农业路子,发展小而精、特而优的区域特色产业 ——
12月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农业厅厅长关建勋就我省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行了权威解读。
山西为什么要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将如何具体布局,将实施哪些重点工程?关建勋就此给出了答案。
为什么要加快发展有机旱作农业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交给我省的重大任务。关建勋说,2017年6月,习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指出,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打好特色优势牌。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山西少雨缺水,保护生态、节水发展是农业的必由之路。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总书记以高度的前瞻性指明了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和前进方向。
山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多地少,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旱地占70%,山地占70%。这样的立地条件,决定了山西必须抓特色农业,必须抓旱作农业,必须坚持走精耕细作、用地养地、农牧结合的雨养农业路子,发展小而精、特而优的区域特色产业。
特别是在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有利于立足我省资源禀赋,破除农业发展制约瓶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保障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农村绿色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节本增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促进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将如何布局
在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我省有机旱作农业将围绕“六大区域”展开布局。
在雁门关区域,重点布局优质杂粮、冷凉露地蔬菜、草牧业等特色产业。着力破解土壤风蚀、耕作粗放、生态环境脆弱、农牧结合不紧等问题。大力调减籽粒玉米,强化农牧结合,加快构建粮经饲协同发展的三元结构。
在吕梁山区域,重点布局优质鲜干果和杂粮产业。着力破解水土流失严重、旱灾频繁、生态恶劣以及特色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产业化步伐,着力培育吕梁红枣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
在太行山区域,重点布局杂粮和道地中药材产业。着力破解耕地土层薄、中低产田多、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低等问题。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进有机封闭示范。注重品牌建设,大力培育太行有机小米等区域品牌。因地制宜发展丘陵山区生态休闲农业、庄园经济。
在上党盆地区域,重点布局优质杂粮、蔬菜、中药材等产业。着力破解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装备配套不足、粪污资源化利用不足等问题。要适度调减籽粒玉米,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进循环农业。
在汾河平原区域,重点布局高效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优质水果以及优质高效粮食产业。着力破解基础设施不配套、农药与化肥过量使用、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以创建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和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核心,打造优质果麦生产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在城郊农业区域,重点布局以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的城郊农业。着力破解水土资源过度消耗、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快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优质高效和持续增长的城郊农业框架,使城市郊区成为农业物流信息流、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和市民观光休闲目的地。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重头戏”在哪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重头戏”是“六大工程”。关建勋说:
一是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平田整地、筑坝排洪、整修地埂、加厚土层、建设田间林网,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通过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到2020年,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达到20%以上,全省耕地地力提高0.2个等级。
二是农水集约增效工程。推行集约高效的节水措施和用水制度。旱区建设旱井、旱窖、蓄水池、人字闸等小型集雨蓄水设施,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灌区抓好末级渠系和田间灌溉管路配套,加强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工程,实行水肥一体化。大力推广节水农艺措施,力争到2020年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
三是旱作良种攻关工程。集中科研力量开展抗旱品种育种技术攻关,加快抗旱节水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应用,力争到2020年,使我省谷子、荞麦、莜麦、杂豆等特色作物品种普遍更换一次。
四是农技集成创新工程。广泛开展新技术试验探索,对目前正在推广的渗水地膜谷子穴播、全膜双垄沟播、秸秆覆盖还田、轻简化栽培等技术要总结研究,制定技术规程和操作标准,推出一批有机旱作农业技术。
五是农机配套融合工程。集中研发适于丘陵山区的经济耐用、环保低耗、操作简便的小型农机具,加快推进作物耕、种、收、管、防全程机械化。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
六是绿色循环发展工程。围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保护生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休耕轮作制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循环农业。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秸秆、农膜利用率达到75%以上。
本报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