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论 坛

让学生拥有宝贵的财富——自律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从6岁到11岁,学校教育非常关键,儿童在学校的经历会对儿童的青春期以及其后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学生都要归属于特定的班级。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之一,班级管理则是培养学生自律的主要途径之一。良好的班级管理,对学生自律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班主任“育人”工作的主要体现。因此,班主任是学生拥有宝贵的财富——自律的引领者。培养学生的自律,班主任要努力做到:
  一、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首先要自律
  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有“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体会,天天给学生讲自律,费尽口舌教育学生自律,收效微乎其微。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育人角度来看,班主任自己首先要自律,给学生做出表率更具有教育意义。要求学生不迟到,老师上课还拖延一两分钟进教室,要求学生几点钟到达指定地点,而班主任还需要全班同学静候,这种不能自律的行为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于自控自制的理解与执行,所以班级里学生迟到现象屡禁不止,不完成作业习以为常……从小事做起,班主任自律才能为学生自律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效仿的榜样,激励学生自律。
  二、信任学生,学生自律源于自信
  学生缺乏自律,常常未必是班主任管教不严。不少好动外向、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严厉的批评。老师往往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些有各种小毛病的不自律学生,就经常得到老师的关注,上课不注意听讲,发言不举手等等小问题,也会被老师毫不客气地批评,甚至通报家长。老师还很有责任感的说这是严格要求,对学生是“爱”的表现,要体谅理解他们对工作的认真和艰辛。实践证明,长期的挫败感往往引发各种问题,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反正做什么都不对,于是就破罐子破摔。为了减轻自己的无力感,反而变本加厉做着违背学校规定的事情,寻求心理的平衡和安慰,获得老师和同学对自己存在的“重视”。爱学生就要信任学生,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可以从根本上增强其具有高度的自律。他们自控自制、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质就会得到激发和增强。
  三、树立规则意识,奠定财富基础
  自律就是通过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动自觉地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自律包括使学生具备自控自制、自尊自爱、自动自觉和自立自强等品质。中小学生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老师往往存在依赖心理,在班集体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会向老师求助。比如,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让每一个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主体规则意识,提供实践机会,最终将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律意识。其次,重视学生的德育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有目的、有主题,放手让学生去做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等。班主任要通过启发、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领悟观念、内化规范,使学生自觉树立起规则意识。
  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塑造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给他们拥有一生的财富。

  (李海雁 李鸿雁 作者单位:大同市矿区新胜第二小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04期

  • 第2017-12-03期

  • 第2017-12-02期

  • 第2017-12-01期

  • 第2017-11-30期

  • 第2017-11-29期

  • 第2017-11-28期

  • 第2017-11-27期

  • 第2017-11-26期

  • 第2017-11-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