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利用 变废为宝
本报长治12月10日讯(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王强)“将收获后的废弃秸秆进行揉丝打捆,就可以作为大型牲畜的冬储饲料了,不仅让废弃物得到了利用,还为养殖户节约了成本。”近日,在潞城市的微子镇东靳村,农业专家贾双龙一边指挥工人作业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潞城市为切实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采取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多元化利用等方式,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今年,潞城市春播农作物23.2万亩,其中玉米、高粱等高杆农作物22万亩,占总比的94.8%。每到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大量的玉米、高粱等秸秆在田间焚烧,产生了大量浓重的烟雾,不仅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甚至成为引燃火灾的元凶。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该市不仅将机收的16.6万亩玉米和8300亩高粱的秸秆实现了直接还田,还争取到深松整地项目3.1万亩。
“开展深松土地作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大力推广。”该市农机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实施农作物秸秆粉碎深埋还田和农机深耕、深松整地相结合,能够改变耕地由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使用化肥等因素造成耕作层逐年变浅、土壤板结、保墒抗旱防涝能力差的现状,使秸秆肥料化率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
除直接还田外,该市还将过腹还田作为处理秸秆的另一重要手段。据悉,该市目前存栏牛3000余头,其中奶牛800余头,主要饲料为玉米秸秆,青储饲料需要1500余亩。
该市购进秸秆揉丝打捆机械,在田间地头一次性完成秸秆的粉碎、揉丝、打捆“三合一”作业,不仅可以解决本地的大型牲畜的过冬口粮,还可以供应周边县市的规模养殖场。
同时,潞城市还涌现出很多秸秆利用方式,如作为食用菌的基料,作为燃料等,让以往无人问津的秸秆成了农民眼中的“香饽饽”,形成了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等多元化秸秆综合利用新格局,实现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