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市县新闻

我们村来了个好书记—— 记万荣县人社局驻柳林岭村第一书记张卫泽

  冬日,暖阳高照,万荣县汉薛镇柳林岭村的农户薛大爷正和老伴往门口的电动三轮车上码放装好的一筐筐西红柿。走进家里,院落拾掇得干净整洁,屋子里窗明几净,老两口高兴地说,这两年村里发生了许多变化,家家户户的日子越来越好。
  “这一车西红柿,我们要拉到县城去卖,张书记已经帮我在县里联系好了买家。”薛大爷指着门口电动车上的西红柿说。

主动请缨进山村

  中等身材,戴着眼镜,眼前这位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就是薛大爷口中的“好书记”。他叫张卫泽,此前是万荣县人社局农民工工作股股长,而今是柳林岭村的第一书记。
  2015年4月,当得知县上要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村里任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村子建强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消息时,他找到局里领导主动请缨,要求驻村扶贫。就这样,一个信念引领着张卫泽来到了汉薛镇柳林岭村。
  柳林岭村位于稷王山区,村子山沟环绕,土地贫瘠,经济条件艰苦。全村共有102户,其中贫困户就有58户,全村的经济收入基本来自种植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年人均收入仅2000元左右。在刚入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带着村干部起早摸黑走家入户,走遍了全村的角角落落、家家户户,写下了大量的民情日记和调查笔记。
  “我时常用著名现代诗人艾青的一句诗来鞭策自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张卫泽满含深情地告诉记者。

精准把脉挖穷根

  张卫泽很快在柳林岭村安下了家,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他静下心,扑下身子,投入到了新的扶贫工作岗位。
  “精准扶贫的终极目标,说到底还是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对此,张卫泽及时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村里情况,很快确定了大思路,提出了“倾注真情三到位”、“精准扶贫四结合”和“真心帮扶五步骤”工作方法,精准把脉,下定决心要帮助群众挖掉穷根。结合村里实际情况,依托当地高海拔、低污染的自然环境,他鼓励村民种植露天西红柿、大葱、药材等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作物,使许多村民当年即实现了亩产值5000元的收入。
  为了帮助村民实现长远致富,他又组织村民利用村里的梯田优势,发展易管理收益高的干果经济林,栽植了双季槐、花椒树、苹果、核桃等,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他利用人社局的工作平台,组织村里闲散劳力参加农民工培训,介绍劳务,实现在家挣钱和外出挣钱相结合。积极搭桥牵线,与该县贾村乡通爱村结成帮扶对象村,为村民赠送果树修剪工具80余套、扶贫科技口袋书3000余册,助力脱贫攻坚。
  2016年,柳林岭村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283人,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实现了贫困村顺利脱帽。

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张卫泽心里,有一张柳林岭村的发展规划图。他围绕万荣县实施的“打造文化名县,建设美丽乡村”及“脱贫不脱钩,帮扶不停歇”的工作思路,在柳林岭村以图文并茂为形式、以巷道卫生美化为目的、以“文化墙”建设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美丽宜居小山村”。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的产业发展要求,在今年5月18日注册成立了以西红柿为蔬菜品牌的鹏辉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蔬菜种植、储藏、销售等服务,并协助合作社流转土地9亩,建造蔬菜大棚8座。吸收9户贫困户为主体成员,整合产业资金和村集体固定资产入股投资,采取“合作社+贫困户+集体”的运营模式,力促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增收双赢。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争取资金建成了文化娱乐广场600平方米。目前争取国家电网整改项目也已顺利完成,准备实施。
  走进张卫泽在柳林岭村的“家”,书架上摆放着“五一劳动模范”、“创新模范”、“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市农村模范第一书记”等荣誉证书。“脱贫攻坚的路还很长,我们将来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张卫泽说。

本报记者 杨永生 通讯员 畅大成 郭夏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10期

  • 第2017-12-09期

  • 第2017-12-08期

  • 第2017-12-07期

  • 第2017-12-06期

  • 第2017-12-05期

  • 第2017-12-04期

  • 第2017-12-03期

  • 第2017-12-02期

  • 第2017-12-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