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我们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明年还要再多种几亩黄花。”12月4日,大同县西坪镇贺店村贫困户谢文听了十九大报告宣讲团的宣讲信心满怀地对记者说。据了解,他种黄花每年收入3万多元,不仅脱了贫,生活也富裕了。
今年,大同县全县黄花总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500多元;组建69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动1361名贫困人口增收;实施了650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和2135户的危房改造工程;全县共有14051人摘掉“贫困帽子”,脱贫攻坚成果明显。
特色产业照亮农民脱贫致富路
大同县有600年的黄花种植史,所产黄花无公害,无污染,品质独特,多次在农博会上获金奖。
2011年,该县在科学分析研判经济效益、市场前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把黄花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核心主导产业。从政策、资金、项目以及种植户解决秧苗、采摘、加工、销售等等方面全力帮扶,通过“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推动黄花产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黄花种植面积每年以超万亩的速度快速推进。
目前,全县黄花总面积达到13万亩,其中395个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黄花2.8万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每人1亩以上,贫困户还通过土地流转挣租金,在合作社打工挣薪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该县还大力发展小杂粮、中草药、果蔬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目前,全县杏果经济林种植面积已达5.2万亩,中药材1.3万亩,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生态建设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自从当了护林员,我每个月多了一千多元的收入,我一定要给国家护好林,为建设美丽宜居大同县尽一份力。”自从当护林员,聚乐乡黄家洼村贫困户安福的腰杆挺起来了。
安福的自信得益于大同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10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8%。
大同县丰富的林业资源,为贫困户增收创造条件。今春新造的2.6万亩林木,全部由33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公开招标承担,带动1361名贫困人口增收,161名护林员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1万元,实现了生态与扶贫的双丰收。
同时,特色经济林业为农民脱贫致富增强“造血”功能。全县1524户贫困户种植槟果、杏树等经济林12864亩;全县4412户10486名贫困人口共退耕还林51752亩,人均年收入509元。
易地搬迁让贫困户踏上幸福路
“我家分了三间房,有卫生间、上下水,还有太阳能,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记者在吉家庄移民搬迁中心村遇到刚分到新房的贫困户吴国富,他笑语盈盈。今年他通过土地流转、养牛、在村里的黄花专业合作社打工等,收入达到七万元,人均年收入远远超出脱贫标准。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同县紧抓政策机遇,把易地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科学谋划,选择交通便捷、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安置点建设中心村,层层压实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和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向群众宣传政策,公开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工作流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一年前,这里还是荒草满地。现在,有61排新房拔地而起。”吉家庄村村委会主任陈丙政指着一排排古朴典雅、风格别异的新房感慨万分。全乡850多户村民领到新房钥匙,为了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村里连唱了五天大戏庆祝。移民搬迁中心村的贫困户从此走上了幸福路。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大同县实施了11174口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整体搬迁12个村,新建中心村5个,2016年搬迁的4560人已全部入住,规划了黄花、中药材、经济林等稳定的后续产业,实现了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刘富宏 魏军